为经世致用治史 做公道宽厚之人

——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卜宪群

2017年11月04日 13:35:48
来源: 紫光阁网 作者: 记者 邓之湄

  简介:卜宪群,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安徽南陵人。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参加工作,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秦汉史、简帛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秦汉政治制度、官僚制度,先后出版了《秦汉官僚制度》《中国魏晋南北朝教育史》(合著)《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主编)等著作;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求是》《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编撰的5卷本《中国通史》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为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被中国出版协会评选为2016年度“中国30本好书”,被中组部评选为“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等。2017年,卜宪群当选十九大代表。

  “历史所是中国社科院的大所、老所,是在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亲自关心和支持下组建的。作为历史所人,应当与历史所荣辱与共。”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卜宪群如终怀着赤子之心,砥砺前行。因为有这样的理念,他不管是个人的学术研究还是带领全所进行的学科建设,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以史学研究服务党和国家事业需要

  在学术研究和学术组织活动中,卜宪群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在应对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他不仅善于分析研判,而且敢于发声亮剑,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他任副所长、所长期间,组织举办的“封建”名实问题讨论会,“历史虚无主义评析”学术研讨会,承办的“第二届唯物史观论坛”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史学研究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史学界引起了积极反响。他本人在《历史研究》上撰写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琐谈》,是一篇逻辑严密、学理性强的文章,在纠正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影响上,产生了良好反响。这些都是他平时刻苦学习和钻研,不断提高自身学术和理论水平的结果。

  卜宪群坚信史学是要经世的,要为人民群众研究历史。在他看来,史学研究成果应当向社会转化,史学研究应当服务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卜宪群认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从传统文化、从历史智慧当中探寻治国理政的方法,历史思维、历史思考、历史借鉴已成为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卜宪群先后承担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的授课任务,高质量地完成了中纪委、中宣部、中组部、中央军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中国社科院党组交办的一系列重要课题。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重要报刊发表了《敬惜历史文化资源》《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合著)《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力量》《怎样看待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继承与弘扬我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史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等理论文章,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担任所长之后,管理一个所的繁重工作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卜宪群的科研精力,但他无怨无悔。曾有一家权威刊物采纳了卜宪群的稿件,可过了一年多,他仍抽不出足够的时间对稿件进行修改完善。熟悉他的学术界朋友们感慨地说:“卜宪群是个做学问的好苗子,可惜了……”“可惜”二字,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术界对他科研成果和能力的认可。

  怀揣赤子之心治所管所

  卜宪群担任历史所领导后,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工作。

  加班加点是他的常态。双休日、节假日,他经常独自一人待在办公室处理公务。没有电梯,只能一步步爬上十二层。因为他深知,作为新一代历史所人,与前辈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为了不负前辈学者的深深嘱托,自己唯有永葆赤子之心,砥砺前行。

  身为一所之长,首要的职责就是做好单位的谋篇布局。他说:“一个单位的发展,至少有两支生力军,一支是科研队伍,再一支就是行政队伍。两支队伍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他和班子成员一起,花大力气抓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在他的努力下,历史所学科布局日臻完善,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学术发展蒸蒸日上,一批国家和院重点项目成果斐然,多次获得国家及院级奖励。

  在学科建设上,卜宪群提出要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一书”“一刊”“一基地”“一计划”建设,带动全所学科的发展。“一书”就是由历史研究所主持编写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和5卷本《中国通史》;“一刊”“一基地”就是每个研究室至少要有一本集刊,并与所在地共建形式成立一个合作基地;“一计划”则是指要紧紧抓住社科院实施登峰计划的契机,着力打造历史所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特殊学科,推进创新工程项目向国家社科基金的提升。

  当尚有人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这一新生事物心怀疑问的时候,卜宪群一班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主动向中国社科院党组请缨,顺利地把历史所纳入第二批全所进入创新工程的研究单位。

  如今,这一切已经逐渐开始取得成效。2013年,历史所被评为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优秀单位,卜宪群本人也获得了优秀首席管理称号。他所主持编撰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和5卷本《中国通史》深受学术界和社会好评,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他倾心投入的集刊群建设也获得丰厚回报,2016年,共有三种集刊被收入南京大学期刊评价中心主持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这在史学界还是比较少见的。

  卜宪群认为,历史所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火车头和领头羊,不能关起门来搞学问。他要求历史所的学者走出社科院,走出国门。五年来,他充分调动挂靠在历史研究所的学会和中心的研究优势,与国内学界同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他充分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着力打造“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中韩学术年会”和“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目前,这三大平台已经成为海内外知名品牌。他充分发挥社科院的资源优势,通过院级协议和所级协议,开创了“请进来”和“走出去”学术互动的良好局面。

  为了建立和拓展对外学术交流,卜宪群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也不愿付出的努力。外国友人来了,他再忙,也会想方设法抽出时间晤面或者进行交流,自掏腰包招待已经成为历史所负责外事的同志心照不宣的“秘密”。有一回,社科院里历史所牵线搭桥,打算和中欧某国科学院建立学术交流。可是,等卜宪群一行抵达会晤地,对方却略带歉意地说只能给十分钟的时间。卜宪群却不无自信地回答:“好的,十分钟就十分钟。”。结果,从未谋面的中欧两国国家级科学院的历史所主要负责人相谈甚欢,迟迟不愿结束会谈。一年后,双方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

  公道做事 友善待人

  卜宪群长期从事历史所的行政管理工作,他最深的体会就是 “为人要公道正派,待人要诚恳友善”。

  在担任所长助理期间,卜宪群是班子里最年轻的同志。年轻人有活力,干事情又有激情。单位里有什么苦活、累活,他总是冲在前面,干在实处,深受班子里其他同志的好评。担任所长以后,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需要处理好的各种行政事务和人际关系更多。但他始终不忘初心,更加注意站在全局的角度搞好班子团结和建设。有了成绩是大家的,工作中出现问题,则敢于主动担当,从不推诿卸责。曾和卜宪群一起工作过的领导对他的公道正派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卜宪群担任着多个社会职务,在一些学术资源的分配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他总是把“公道”二字放在心间,无论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中,还是在院、所两级的职称评审、成果评价中,都始终本着公心去做。多年来,无论是在职称评审还是岗位分级上,他总是谦让。“让其他同志先上,不要争”是他常说的话。

  卜宪群待人诚恳友善。每年的年终,他总是努力抽出时间去探望老同志,聊家常,问冷暖。对于那些尽管已经退休又还活跃在学术舞台的离退休同志,他总是注重发挥他们的余热,聘请他们参加所里承担的集体项目,推荐他们参加各种科研活动。经卜宪群推荐,退休多年的历史所原副所长童超先生,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和《中国通史》编写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史室的李世愉先生,担任着院期刊审读专家。秦汉室的梁满仓先生担任着《中华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的主编等等。对于一些老同志提出的还想再做些独立研究的要求,他也总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支持。

  对于年轻人,卜宪群则充满恳切和期望。他常说,所里的年轻人是赶上了好时光,有宽松的学术环境,有比较充沛的科研经费,又有诸多的学术交流机会。他希望年轻人好好把握,争取早日成为学界的栋梁。

  “卜所长最大的人格魅力就是待人宽容”,这是所里不同年龄段的同志共同的感受。碰到了不顺心的事,卜宪群对自己说:“凡事要多自省,要多从自身找原因。”工作的结果离预期有距离,他宽慰同事们说:“没事,下次注意总结,汲取教训,争取做得更好。”所以,他的下属都说:“跟这样的领导相处,如沐春风。”

标签 - 卜宪群,廉政文化,历史思维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