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的“人民观”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2017年12月29日 17:09:14
来源: 宣讲家网 作者: 李俭

  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夺得了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赢得了信赖。

  植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旗上的镰刀和锤头代表人民,人民永远镌刻在党旗上;国旗上的四颗红星也是人民的象征。毛泽东同志时刻把人民记在心间,他在回答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你有什么特殊爱好”时,答道“为人民服务”,这是最为典型的说明。中国共产党就是唯物史观的集大成者。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利益群体乃至利益集团的诉求日益多元化,党面临着“为谁执政、为谁服务”的考问;同时,由于长期执政,又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

  正是在涉及党生存之根、执政之基的根本问题上,在怎样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党的宗旨的根本问题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创新性回答:“为民”成为其价值判断的“定盘星”、思想体系的“路由器”、理政行动的“指南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集大成者,是我们党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的集大成者,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的集大成者。习近平同志的“人民观”成为这一思想中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同志的“人民主体观”,向国人清晰地表明“民者,国之根也。”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他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习近平心中,人民是父母、是主人、是老师,他始终将人民举过头顶。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的开篇就是他在2012年十八大担任总书记后会见中外记者时的讲话,这篇讲话千余字,却17次提到“人民”。十九大报告203处提到人民,43处讲到群众。他坚持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习近平同志的“人民目标观”,向国人清晰地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认为,改善人民生活,人民得到真正实惠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终极尺度。2014年,他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明确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不映衬着他的这种人民目标观。

  ——习近平同志的“人民导向观”,向国人清晰地表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最重位置、最佳位置,且是任何人和物都不能取代的位置。表现出满满的为民情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他要求全党严格贯彻落实这一导向,时刻把人民装在心中,遵循人民的方向、顺应人民的意愿去干事创业。

  ——习近平同志的“人民立场观”,向国人清晰地表明“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他要求全党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务必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他说:“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习近平同志的“人民利益观”,向国人清晰地表明“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习近平同志认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他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说:“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习近平同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亲自研究、指导和推动了一大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的实施。特别是大力推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近年来贫困人口每年都减少1000多万,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工作导向与实绩的显著标志。

  ——习近平同志的“人民检验观”,向国人清晰地表明“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他要求在决策部署和推动改革中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这不仅是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标准,也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开展一切工作的评价尺度。习近平同志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他强调:“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习近平同志的“人民监督观”,向国人清晰地表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要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政党长期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了群众监督,失去了执政根基,最终被人民所抛弃。以史为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尤其是面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群众监督,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赢得了党心民心。

  习近平同志的“人民观”体现着他极其浓郁的人民情怀。无论是在基层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他最牵挂的始终是人民群众。他曾经深情地讲过,当年的7年插队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在他工作过的地方,也都留下许多坦荡无私、忧乐百姓的感人故事。习近平同志每次到地方视察工作,总是走家串户、深入群众,关心老百姓收入怎么样、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医疗有没有问题、孩子上学是否困难,关心老百姓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展现出亲民爱民、与群众水乳交融的真挚情怀。

  从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人民万岁”,到习近平同志的“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我们党的宗旨一脉相承,使历史唯物主义得到极大弘扬。

  哈萨克斯坦共产人民党中央委员会书记阿依肯·科努罗夫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从政经历都是从基层开始,他们熟悉群众,了解人民疾苦,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这是中国共产党与西方国家执政党的根本区别。”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为国者,以民为基”。习近平同志的“人民观”系统而深刻地回答了“为谁执政、为谁服务”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当以此为统领,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标签 - 人民,人民观,主体观,新党章,深刻领会
网站编辑 - 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