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三要素

2018年01月12日 17:02:00
来源: 理论网 作者: 王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将企业家精神首次写入报告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又一次伟大创新。十九大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简称《意见》),其中指出企业家精神有三层含义: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这三十六字高度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企业家”一词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出现,18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提出企业家是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的人,并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承担不确定性。熊彼特则把企业家这一独特的生产力要素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并把企业家称为“创新的灵魂”,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家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新组织的开拓以及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调配。在我国传统社会中,虽然没有正式的企业家称号,但是自古以来对于商人的经商道德和个人品行都有良好的传统: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等等都是我们对传统商道精辟总结。

  进入新时代的企业家,既要继承传统的商道,也要吸收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先进企业家精神,更要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家精神。

  如何树立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第一,企业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追求。德鲁克的管理理论核心是事业理论,他认为,做企业要有追求、有信仰,企业生存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我们要引导企业家继承优秀传统商人文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企业家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呼唤企业家致力于国家和民族的强大,致力于人民的美好生活,让企业家的成功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来。

  企业家的成功大多伴随着企业从初创期的艰辛、成长期的烦恼、变革期的焦虑等不同阶段。很多企业家往往在创业时期能够艰苦奋斗,为了使企业“活下去”拼尽自己所有的智慧。但是,当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之后,有些企业家认为创业过得太辛苦,是时候好好享福了,这时候企业家面对各种诱惑,迷失了自我,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动力,企业往往也会开始走下坡路。因此,企业家的信念和追求不是口号,需要持续的坚守,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要不断强化这种理想信念,才能把企业家精神真正内化到企业的发展中去。

  第二,企业家要具有创新基因。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企业家的骨子里要流淌着创新的血液。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家群体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概念的风起云涌,几乎所有企业家都在寻求突破和创新,都希望能够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上率先创新。但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也包括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德鲁克认为创新一定要高科技的观念实际上是错误的,它无法解释市场上发生的现象。高科技概念的企业往往扩张得快,真正能存活下来的却并不多,反而很多看似传统行业的企业,其创新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创新的机会在每个行业都存在,企业家的存在就是将这种创新机会变为现实,成为企业的盈利。

  企业家的价值在于敏锐的直觉、系统的逻辑分析、高效的团队组织能力,企业家个人的创新能力最终要转换为组织的创新能力,将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内化于组织之中,形成企业的创新文化。中国企业要具有全球的竞争力,必须着眼于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才能满足消费升级和多层次的需求,才能从价值链的底端跃升到价值链的顶端,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企业家要有担当精神。企业家的使命是做大做强企业,更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企业家有更多的机会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载体,汇聚了无数的员工,企业家更应带领企业创造社会效益。企业家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敢于担当和积极投身国家重大战略,为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这也是企业家精神的外在表现。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企业家要超越过去把利润最大化当作企业唯一追求的目标,要转化为关注人的价值、以人为本,要对生态文明、对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主动将企业的发展置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标签 - 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建设创新型,企业家群体,新产品
网站编辑 - 程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