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 生态优 乡风美

2018年01月29日 13:59:38
来源: 山西日报 作者: 记者 范珍

乡村振兴·农民的期盼

产业兴 生态优 乡风美

  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擘画了我国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制定了乡村振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月25日,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今后五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乡村振兴正在成为农民心中最热切的期盼。

  为此,本版特推出“乡村振兴·专家的声音”“乡村振兴·农民的期盼”“乡村振兴·干部的担当”三个专题,邀请专家、农民、干部畅谈乡村振兴的规划、打算、实现路径,为我省的乡村振兴呐喊助力,敬请读者垂注。

  中农乐果业联合社理事长杨良杰——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和人才

  刚刚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和“全国十佳农民”双项国家级荣誉的杨良杰,他的故事已经在我省传为佳话。杨良杰,稷山县翟店镇南小宁村人。他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却比传统的农民更爱农村更懂农业。他曾是一家新闻单位的编辑,却辞职回乡种起果树当起了农民,并成立了中农乐果业联合社,服务农户达15.6万户,服务果园面积上百万亩。

  杨良杰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堪称是现代农业人前行的灯塔和旗帜。我们中农乐在具体工作的‘三个强化’和‘两个推进’中,已经完全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实施和推进中。”“三个强化”,一是强化中农乐“陌南模式”,根据中农乐服务的各主产区现状,从果品产业提质增效入手,带领农户观念改变、生产转型、效益分享、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强化中农乐果品“全产业链”模式,专注产前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后果品销售,探索现代果业的生产、经营综合落地措施;三是强化中农乐苹果、核桃、桃等五大生产基地易于推广的经营模式问题,帮助农户从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和销售渠道加快转型。“两个推进”,一是继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的组建;二是继续推进西张耿农民夜校综合体建设,壮大、规范、培育更多的生产实践型新型农民。

  “乡村振兴,一定要有产业支撑和人才支撑。”杨良杰说:“中农乐就是从产业和人才入手,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业中!”

  夏县庙前镇西村村民王志忠——

  让绿色成为乡村底色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正如《桃花源记》中的描绘一样,夏县庙前镇的西村恍若梦境。

  这个位于中条山前沿的偏远乡村,曾经是家家住着土窑洞,户户点着煤油灯,天天吃水沟里挑,虽然占尽了“好平原”,却祖祖辈辈过着苦日子。为了过上好日子,在干旱的山梁上,全村20多年只干了一件事——就是种树,各种桃、梨、核桃、柿子等果树和挺拔的松树。如今,42%的森林覆盖率,人均500棵树的生态环境成了西村的品牌。现在的西村,村民玩有公园,乐有舞台,住有新瓦房,行有硬化路,医有诊疗所,购有小超市,村庄里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游。

  西村的巨大变化,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西村村民王志忠感慨地说:“事实证明,西村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和群众增收的双赢之路,这是完全正确的。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生态宜居’的总要求,就是要让我们结合各自农村的实际情况,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乡村的底色,让城市人也羡慕我们的生活!”

  武乡县大有乡李峪村村民张丽芬——

  文化芳香绽放田野

  隆冬时节,在太行山深处北原山下、浊漳河边的武乡县大有乡李峪村,不时传出的笑声,在冬日的天空中回响,这里的村民正在进行魔术节目排练。

  曾经的李峪村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产,人均耕地不足2亩,村民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2008年,王竹红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对魔术的情有独钟,王竹红开始教村民变魔术,确立了魔术文化产业兴村的发展战略。如今,李峪村900多口人,200多人可登台表演,400多位村民都会魔术,赢得了“中国魔术第一村”的美誉。

  正在排练魔术的村民张丽芬动情地说:“以前我们一到农闲时,不是聚到一起打牌,就是搓麻将,为了输赢争个面红耳赤都是常有的事。现在,我们闲时就自己在家琢磨魔术,每个星期大家再集中起来排练,逢周末和市集我们还有演出,日子过得别提有多充实了!”2017年,李峪村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出去演出10多场,村民演员年平均收入3000元左右,通过魔术产业的带动,全村有34户、106人脱贫。

  谈到对乡村振兴的期待,张丽芬说:“要说今后的生活,我们不但想吃得香、住得好、有钱赚,更想乡风文明、邻里和谐,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文化家园,在精神上有追求。现在,我们积极发展魔术文化产业,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就是要把魔术文化产业发展成一张响亮的名片,能够成为村里的一种传统代代传承下去。”

  返乡创业大学生江利斌——

  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1月26日,记者见到省政协委员江利斌时,他正拿着准备好的两个提案,去参加分组讨论。

  2014年,江利斌从山西农大毕业后,顶着家人不理解的巨大压力,回到家乡黎城县西井镇北委泉村,脚踏实地开始做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他发现“核桃+食用菌”,是最适合当地农村发展的方法。于是,他注册了黎城绿翼核桃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黎城利斌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开始带领村民种植香菇致富。4年来,他的香菇大棚在北委泉村从1个发展到24个。去年,光种植香菇这一项毛收入就达到60多万元,带动50多位村民从事香菇种植,平均年收入增加8000多元。

  面对自己的“种地”事业,江利斌仍感任重道远,他说:“此次参加政协会议,我带来了两个提案,一个是发展我省食用菌产业的思考与推荐,一个是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融资和政策支持。大学生回到农村创业,虽有技术,却常常苦于没有资金和政策扶持。在这一点上,我体会颇深。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年轻农人心中最为深切的期盼。一个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的新农村,才能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也才能吸引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回到农村,甘心做一位农民。我期盼着新时代乡村的全面振兴,让农民成为更加体面的职业。”

  娄烦县米峪镇乡白刁岭村村民张忠生——

  城乡差距越来越小

  冬日的娄烦县米峪镇乡白刁岭村,安静祥和。虽是农闲时节,村民张忠生却闲不住,把院子里整理了一遍又一遍,把屋子内拾掇了一回又一回。“就等着孩子们回家过年呢!”张忠生欢喜地说。

  白刁岭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的土地适合种土豆,但产量一直上不去,村民也无法摆脱贫困的生活。张忠生因为有四个儿女,供养孩子上学、给大儿子娶媳妇,让这位只会种地的农民不堪重负,也因此成了贫困户。2016年,脱贫攻坚的战役在全国打响。在时代的大潮中,白刁岭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里抓精准扶贫,扶持发展马铃薯产业,为贫困户提供优质籽种,针对贫困户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办法,比如出门打工有奖励、发展养殖有奖励,把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都激发了起来。2016年底,白刁岭村整村脱贫,张忠生家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党的十九大召开又提到了我们农村的发展,有个新名词叫‘乡村振兴’。以前我家孩子多,只靠种着几亩薄地过日子,那是真穷。现在,靠着党的好政策,我们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路是越走越宽。”谈到对未来的展望,张忠生激动地说,“要说乡村振兴以后的农村,我想应该是农民更富裕,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应该更小了,农村住得更舒服、交通更方便,孩子们也更愿意回家了!”

  幸福要靠自己来创造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激起亿万农民心中最为深切的期盼。农民心里想要什么样的农村?从“全国十佳农民”杨良杰到夏县西村王志忠,从“中国魔术第一村”的张丽芬到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江利斌,再到摘掉贫困户帽子的张忠生,他们都已从自己的实践中,给出了答案。农业产业要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要提升,农民自身素质要提高,生态环境要优,村容村貌要好,乡村社会要和,乡村风尚要美……他们心中的期盼,描绘出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为未来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农民的生活更有奔头。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受益者,必须要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才能更好的激发他们在农村广阔土地上干事创业的热情。

  蓝图已绘,美好可期。乡村振兴的序幕已经拉开,在这个时代的大舞台上,在神州广袤的田野上,每一位生活其中的农人都将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实践,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田园。

标签 - 振兴战略,乡风,庙前镇,乡村游,乡村社会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