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内蒙古实际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01月29日 13:59:38
来源: 内蒙古日报 作者: 王关区 刘小燕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牧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根本改变。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牧区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显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仍然艰巨。这就需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决胜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小康”一词出自《诗经》的“民劳亦止,汔可小康。”党的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并把它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一系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强有力政策支持推动下,内蒙古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稳步推进。特别是农村牧区,面貌日新月异,农牧民生活持续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整体加快。具体来说,农村牧区经济稳健发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增强;农牧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提高、人均住房面积增大、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农村牧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改革步伐加快,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人民安居乐业;农村牧区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得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显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乡村振兴,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起点。我们要“跨上蒙古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开启农村牧区全面振兴的新征程,实现新目标,创建新伟业。

  缓解新时代农村牧区的矛盾及问题

  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农村牧区来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牧区发展不充分等,已经成为满足广大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牧区发展还面临诸多其他问题及挑战,如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是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其中医疗、教育发展不足和土地资源质量不高、生态环境需要改善等是尤为突出的问题;农村牧区土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耕地、草场细碎化问题相对突出,农牧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牧业生产成本高而收益低,农畜产品竞争力需要有效提升;农牧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比较严重,青壮年及科技文化素养高的劳动力缺乏;农村牧区金融体系有待完善,农牧业融资能力较弱,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农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农牧业现代生产技术和信息手段的推广、运用及服务需要不断加强,生态农牧业、有机农牧业、绿色农牧业及优质安全高效农牧业的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滞缓,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的产业体系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均等化建设步履维艰,个别乡村甚至出现“空心化”“荒芜化”的现象。

  可见,农村牧区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牧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农村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勇于面对挑战,巧于抓住机遇,有效弥补短板,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这既是当下农村牧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现代化的关键。

  科学施策全力推进

  有效开辟乡村振兴新天地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实际,有效开辟乡村振兴的新天地,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农村牧区体制机制,稳固农牧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把“三农三牧”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现代化。

  第二,巩固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继续深化农村牧区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完备承包耕地和草牧场“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努力发展壮大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切实保障农牧民的财产权益。

  第三,积极推广应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增加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有效提高农村牧区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力培养新型农牧民,造就一支懂农牧业、爱农村牧区、爱农牧民的“三农三牧”工作队伍,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与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四,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调整农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立健全耕地、草牧场的流转制度,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牧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推进多种形式的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农牧户和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第五,加速推进农村牧区由粗放型、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向集约型、持续式的生产方式转变,有效促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及新型产业的集约化、清洁化、绿色化。

  第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增强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农牧民享受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进行城乡社会保障的统一管理等。

  第七,促进农村牧区生态、资源合理保护利用,推动农村牧区经济与生态协调持续发展,大力建设美丽农村牧区。有效防治各类生活性、生产性污染,确保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健康发展。把保障草原生态安全放在第一位,合理保护利用草原生态系统各类资源。同时继续加强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规划构建农村牧区的水、路、林、草、田、园及住房等。

  第八,着力培育“乡风文明”。开展民风乡风建设,提高农牧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丰富农村牧区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民风乡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首先是通过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农牧民的基本素质。其次是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立足于农牧民精神需求,发展健康文明的农村牧区群众文化。

  第九,不断推进“治理有效”。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首先,基层党支部应把抓好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其次,基层领导干部应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要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和能力。再次,基层党组织应积极组织党员学习,提高农村牧区党员的综合素质。第四,基层党组织应提高跟踪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主动性。第五,基层领导组织应认真重视村务公开,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将村务公开落到实处,让群众真正参与管理和监督,从根本上调动农牧民积极性,理顺群众情绪,促进农村牧区有效治理、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标签 - 农村牧区,乡村治理,振兴战略,兼业化,内蒙古经济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