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

2018年05月08日 11:39:42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陈志强

  日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以及宣扬、美化侵略战争的,将依法受到惩处直至追究刑责。这一消息大快人心。

  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国家都涌现出无数的英雄、烈士和时代楷模。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铸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但令人心痛的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英雄不仅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而且还不时遭受个别人的诋毁和亵渎。一些不实言论,甚至得到所谓网络大V的追捧和转载。这不仅损害了英雄形象、抹黑了我们的党史、军史和国史,更是抹黑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顾名思义,虚者,模糊虚构也;无者,否定抹杀也。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违背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原则,用假设取代事实、用支流取代主流、用主观取代客观、用个体取代整体,歪曲历史事实,丑化进步人物,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思潮和行为。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它常以“反思历史”和“学术自由”为名,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方式,随意改变对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

  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例,有人仅凭死亡将士数量就简单得出“国民党领导抗战”的结论,这显然是以偏概全加主观臆断的结果。从抗日战场来看,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领导了正面战场,但事实上没有领导敌后战场。为了抗日,中国共产党主动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但两党是既合作又独立、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从抗战的过程来看,抗日战争是分阶段进行的。在不同阶段,国共两党发挥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发挥了领导作用,推动抗日战争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武汉失手后,国民党在国内抗战中的作用开始递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主战场,抗击了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正是基于上述事实,我们强调中共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

  事实上,中国的抗战从起点算历经14年。早期,蒋介石为了保存实力打击红军,直接宣布“不抵抗”,导致东北三省沦丧,3000多万同胞沦为亡国奴。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由于战略战术失误,损兵折将、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偏隅于重庆,此后一蹶不振。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联,倡导、推动并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5月发表的《论持久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出精辟论述,制订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引领中国抗战的全局走向,并经受住实践的检验。整个抗战期间,中共军队共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多人,伪军118万多人(包括国民党军成建制投敌的60万人)。同时,中共发展了19块敌后根据地,人口近1亿。敌后根据地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形态。

  其实,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虚无的是人民革命的历史和历史的进步人物,而对反动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及卖国者则加以美化以达到“重写历史”的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渲染所谓“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近代史上的农民运动,认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继而,抬高洋务运动,贬低戊戌变法,抬高清廷“新政”,贬抑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他们主张用所谓的“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把革命同现代化对立起来,认为革命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他们还否认乃至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用抽象的人性论代替阶级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际背景来看,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往往看法迥异,这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世界社会主义还没有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优越性尚未得以全面体现,这就为媚外主义提供了理由。从国内背景来看,市场经济形成的利益格局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负面影响在逐步显现,经济利益的矛盾甚至冲突正在向政治层面升级。在思想领域,学术自由和学术无序的界限有所模糊,思想矛盾通过“互联网+”正呈现“网络暴力”和“多数暴政”的趋势。

  英雄和历史凝聚着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滋养一代又一代人,帮助人们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一旦被冷落、亵渎或涂黑,我们就将失去继续前行的指针、衡量是非的标准。没有英雄,是可悲的;不尊重英雄,是可耻的。对于种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我们要认真对待、深刻分析、防患于未然。

  (作者:上海商学院教授)

标签 - 历史虚无主义,上海商学院,历史研究方法,历史问题,历史事实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