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史研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2018年05月08日 11:53:34
来源: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作者: 孙钦梅

  2017年5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与福建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唯物史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会议同时推介了当代中国研究所“国史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及对策建议”课题组编辑的论文集《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大学、北京市委党校、河南大学、上海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杂志社等学术期刊界的30余位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就唯物史观对国史研究的科学指导意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史研究中的主要表现、实质、危害及对策,国史研究话语权建设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一、唯物史观是指导国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尽管受到学术界的有力抵制和批判,但在党史国史领域并没有销声匿迹,仍在滋长蔓延。这一思潮试图否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形成的全部历史认识体系,不但搞乱了历史,而且颠倒了人们的历史观。习近平强调:“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必然要求。”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历史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会议认为,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批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是国史学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

  1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看待和书写历史。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武力指出,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是“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这是历史研究者的世界观和研究的出发点,离开这一基本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根本准则,历史研究就会走偏或误入歧途。我们既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科学问题,也要解决“为谁主张”“为谁服务”的价值问题,时刻关注人民对历史研究的需求,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历史虚无主义诋毁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贬损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却极力美化和歌颂帝国主义,甚至提出“中国要发展至少被西方殖民300年”的观点,这是对人民利益的漠视和否定。

  2坚持和正确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科学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阶级社会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当前,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是厘清纷繁复杂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钥匙”。尤其对党史国史研究而言,合理地运用这一分析法研究历史与现实、研究历史人物,仍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史国史研究中的突出表现就是竭力排斥阶级分析方法,诬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单一的恶霸地主模式”,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应该坚持所谓的“价值中立”,从抽象的人性的角度进行“超阶级”的重评,等等。

  3坚持科学的研究范式,反对以范式转换为名宣传“告别革命”的错误主张。党史国史研究能否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本质和规律,建构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范式理论的理解和认知。党史国史研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两大基本范式,代表了研究者的不同观察视角和分析取向。但在研究中也出现了打着范式转换的旗号宣传“告别革命论”的现象,认为革命只是起到阻碍和破坏现代化的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以此否定中国革命的正当性和历史必然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

  与会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指导国史研究的根本理论,但唯物史观不是僵化、封闭的或某种神圣不可触动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要求我们坚持发展和开放性原则,把唯物史观视为“一种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生长着的活的学说”,站在历史永不停息地变革的观点上动态地分析问题。同时以批判的和革命的精神抛弃形式上的空洞乐观的保守主义和墨守成规的思想,避免将唯物史观教条化、程式化。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发展是坚持中的发展,历史研究不能以发展或解放思想为名,行否定之实,企图用别的什么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

  二、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特点、新动向,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动向和新变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世俗化”新趋向。李方祥具体谈到了三点,一是从传播的表现形式看,历史虚无主义经过艺术包装,通过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通俗读物等“文化快餐”形式来“改写历史”,以博取普通民众对其虚无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二是从传播的表现内容看,历史虚无主义追逐不同时期的社会时尚话题,尤其是迎合了近年来社会上一股否定崇高、告别英雄的心理需求;三是从传播的表现手法上看,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恶搞”来标新立异,以丑化和贬损英雄人物为乐,拿英雄人物随意“开涮”、戏谑,以招徕读者和观众。

  2受众青少年化。不少学者谈到,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微博、微信、论坛以及社区等新兴网络平台向青少年不断渗透,导致部分青少年失去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究其原因,一是青少年求新意识强,但由于其价值观和历史观形成阶段,往往缺乏辨别理论是非的标尺和能力,易受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思想观点的影响;二是历史虚无主义本身具有迷惑性、鼓动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常常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以一些所谓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解密”“披露”之类的耸人标题出现,使很多高校学生不知不觉地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迷惑的对象;三是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国史教育的相对欠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引导相对“不足”,不少青少年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所知甚少,对党的奋斗历程缺乏切身体验。青少年人群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不能不引起重视。

  3与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沆瀣一气。当前社会存在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危害严重,并出现了合流趋势。这是因为它们都以唯心史观为其哲学基础,都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具有很大的相通性。但它们的分布领域和发力点不同,历史虚无主义从意识形态上摧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群众基础和历史依据;新自由主义从经济层面摧毁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则否认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主张用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代消灭私有制,相互之间又具有弥补性,互为条件,互为帮手。但归根到底,它们都是西方资本主义设置的理论陷阱,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要警惕它们沆瀣一气。

  与会者强调,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国史研究中的各种“否定”只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幻表象,表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动机和价值取向。梁柱在发言中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彻头彻尾的唯心史观,甚至比起旧史学的研究还不如。旧史学对待史料的态度尚且是严肃的,并能发现历史过程的个别真理,但由于它是唯心史观,不可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在这一点上,历史虚无主义连最起码的学术道德都不具备,他们进行研究不是从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出发,而是依据一定的政治目的对历史进行虚构、夸大和演绎。新时期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虽然人数不多,有的是属于一时迷误的盲从者,有的是属于学术研究中的错误观点,但就其主体部分来说,则是自觉地以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对派、“推墙派”自居,在“学术研究”的名义下,按照他们的政治诉求来进行所谓的“反思历史”“重写历史”。也有学者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抱有明确的政治意图,反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反动的政治思潮。尽管它打着学术旗号,尤其是历史学旗号,但不是学术思潮。我们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分歧,本质上是政治分歧,是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分歧。因此,马克思主义学术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必须与之展开坚决的斗争。

  三、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新的卫国战争”

  与会者指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新的卫国战争”。国史研究应该敢于站在史学斗争的前线,敢于旗帜鲜明地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敢于理直气壮地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1批驳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具体化、精准化。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宏观的理论剖析和揭露,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还要结合史实的层面,通过精准的实证研究来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叙事中的“硬伤”。即把它“虚无”的主要历史节点等信息逐一或集中进行研究,针锋相对、有理有据地把确凿的史实讲清楚,从一个个具体问题入手,一一戳破它存在的谬误之处,积小胜为大胜。缺乏这种解决问题的精准个案研究,单纯高屋建瓴地提出空泛的原则和口号,是难以从根本上有效解决问题的。在研讨会上,有学者以“书记独裁”和“毛泽东送毛岸英上朝鲜战场是为了镀金”两个歪曲历史真相的历史虚无主义个案为例,具体分析了历史虚无主义者是如何罔顾历史事实,仅凭自己的想象和主观好恶,随意对历史进行虚构和编造的,正代表了这样一种研究范例。当前在党史国史领域还存在很多类似的以歪曲、虚无等手法混淆视听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如果这些不实细节不被指正,历史事实得不到澄清,利用网络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后不仅会以假乱真,而且经持续发酵后将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威胁。

  2构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正如学科建设需要基本理论做支撑一样,深入地批判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需要一套相应的系统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面临的新形势、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表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都作出了科学精辟的回答,并提出了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重大课题。作为重大课题,它需要有一套相应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做学理支撑。历史虚无主义本身是一个怎样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批判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需要怎样的一套理论和话语?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进行科学界定和系统总结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后者,只有建立起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才能形成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定位和清晰认识,包括厘清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概念、对象、性质、内容、功能以及与各种错误思潮的关系等。

  3拓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视野。一是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有国际视野。周新城在发言中强调,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国内,还要放宽到国际,认真研究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总结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的规律,从中汲取教训。不能简单否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更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放弃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曾经走过的道路究竟对不对、今后应该往哪里走的问题。二是要注重跨学科研究。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并加深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借鉴和运用不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技术手段,越来越成为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从而为我们深入批驳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强有力的论据。三是破立结合。国史研究一方面要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进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建构,善于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社会广为传播。中国的自信来源于人民、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真理。改革开放近40年,国家由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些不争的事实从另外一个侧面佐证了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荒谬性。

  4创新党史国史教育模式。防范、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教育引导是基础。近几年历史虚无主义不断翻新花样以吸人眼球,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严重挑战。有学者指出,虽然在专业人士看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和本质非常清晰,但社会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却对之缺乏深入了解,易受感染,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党史国史宣传教育方式。一方面,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方法增强党史教育效果,组织力量精心编写高质量的、适合人民大众阅读的党史国史教材和读物,播放类似《国家记忆》这样的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和改革开放进程史的党史国史题材的纪录片,组织青少年瞻仰革命遗址、革命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等,在对历史的学习和教育中匡正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体的作用,广泛建立图文并茂、浏览便捷、更新及时的党史国史教育专门网站,各主流网站应多设“读史求实”“谈往阅今”等历史栏目,使其成为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强阵地。此外,在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党史国史工作者应主动参与历史知识社会化、网络化进程,敢于和善于利用新兴媒体引导人们用正确的历史观来认识历史。

  与会者提出,在斗争中还需要防止另一种错误倾向,即进行空泛、简单的批判,将各种错误观点一并拢进历史虚无主义的筐子里。这种做法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容易被反批为“戴帽子”,影响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效果。

  四、推进国史研究话语权建设,增强国史研究宣传、教育和传播能力

  国史研究是构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史研究话语权的极端重要性,使其成为中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是把党史国史作为重要突破口,通过诋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与成就,夸大或捏造历史上的失误、挫折与错误,把社会主义事业说得一团漆黑,妄图重新构建关于党史国史的“新话语体系”。在国际上,他们不断制造关于当代中国的负面话语,集中体现在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新殖民主义论”等各种论调中,中国的发展常常“被描述”“被建构”,国史主流话语体系面临严重挑战。

  与会者认为,加强国史研究话语权和话语体系建设,有利于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正能量,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中国立场。

  首先,国史研究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指导。国史话语权的斗争,从根本上说是历史观之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根本。张国祚指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执政党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因而失去理论和舆论的支持。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交织,国史研究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建设,才能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彻底揭露和批判,否则就会落入它们的理论陷阱,国家被抹黑,“四个自信”也就无从说起。

  其次,加强国史的记述和研究。宋月红指出,大力推进党史国史编修,加强党史国史高端智库与对策研究,有利于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科学揭示党史国史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党史国史的严重歪曲和否定,必须以国家的意志、政府的力量和社会的参与,大力推进党史国史编修事业,切实把党史国史作为党、国家、人民和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自觉维护好、运用好和传承好。

  再次,加强国史的社会传播和普及能力。改进国史研究在社会传播中不接地气、比较被动的传播方式,通过精心设计国家重大问题,以及社会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话题,增强他们对主流国史话语的认同。同时,要打造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平台。新媒体时代,话语权建设已不再局限于借助笔墨和书本,移动电视、手机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兴媒介成为非常重要的话语平台。国史研究在继续用好传统媒体的同时还要运用好这些新兴媒体、新平台,适应新兴媒体即时传播、海量传播的特点,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来谋划和推动国史研究主流话语权的建设,不断占领舆论传播的话语制高点。

  最后,善于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连西方都为之惊叹的发展成就,但却缺乏应有的自信,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话语权的缺失。国史研究应牢固坚持道路、理论、制度自信,重拾文化自信,逐步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打破西方对话语权的垄断,深刻阐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制度的成功经验和鲜明特色,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在讲故事方式上,不能有故事、没中国,也不能有中国、没故事,既要在国际社会构建客观、生动、立体的发展历程,也要以融通中外的概念、术语和范式进行表达,引起国际共鸣。国史研究在正面宣传积极的国家形象的同时,又要与国际上抹黑中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思潮和论调进行斗争,及时组织研究力量对其歪曲之处给予回应和批驳,澄清谬误,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并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标签 - 国史研究,阶级分析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破立结合,历史必然性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