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庄连”:光荣与传奇

2018年05月08日 14:24:26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作者: 夏明星

  2015年9月3日,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其中“刘老庄连”英模部队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那一刻,“刘老庄连”这个不朽的番号,及其赫赫战功,又一次引起国人关注与感动!又是一年八一节,我们再一次回顾这支英雄连队:面对20倍于己的日伪军,全连82名壮士毫不畏惧,奋勇拼杀,激战至最后一息也不屈服,最终全部壮烈殉国。这支彪炳史册的连队,就是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即著名的“刘老庄连”,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集团军第127师第379团第4连的前身。

  82壮士喋血刘老庄:一个英雄的番号诞生了

  1943年3月16日,为解除苏北我军对汪伪政权“淮海省”心脏徐州的威胁,日军第17师团头目川岛纠集日伪军3000余人,对苏北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企图用重兵交互包围的方式,一举摧毁淮海抗日根据地。于是,敌人兵分11路,合击驻六塘河(今沐阳、涟水间界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安全转移,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团长胡炳云)第2营的第4连、第6连,奋勇阻击各路敌人,并成功脱围而去。

  3月17日,日酋川岛重施故伎,指挥日伪军再次分进合击,第4连、第6连再次披坚执锐,在淮阴北老张集、朱杜庄一带与敌激战半日,黄昏后又成功突围而去。第4连能打能藏,转移至老张集西北之刘老庄稍事休息。刘老庄,是苏北平原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庄子,当时人口不足百户。村民们万万没有想到,即将到来的一场恶战,让这个庄子名垂青史!

  3月18日凌晨,稍事休息的4连连长白思才(江西老区人,中央红军老战士)惊悉:敌人已潜到刘老庄南5里。原来,日酋川岛贼心不死,又重兵合击刘老庄地区。

  白思才一跃而起,和4连政治指导员李云鹏(江苏徐州人,延安抗大毕业生)简单碰了一下头,即传令各排马上集合,向村庄西北方向一条交通沟撤离(苏北地处平原,无险可守,抗日游击健儿遂大挖5尺宽、4尺深的交通沟,以利隐蔽、埋伏、打阻击)。可是,没有走多久,战士们发现这条交通沟没有挖通邻村,无路可通,白思才只好带领大家退出交通沟。这时,一股敌人骑兵向着交通沟方向疾驰而来。部队刚跳出交通沟,敌人的骑兵就冲到了跟前,真是狭路相逢!

  白思才的驳壳枪响了,接着大家一起开火,先头的几个骑兵中弹栽下马来,后边的见势不妙,赶紧缩了回去。敌人骑兵被暂时打退了,后面黑压压的步兵却扑了过来。

  根据战况,4连要更好地保存自己,更多地杀伤敌人,最好是退守刘老庄,以房屋、石墙等有利地形作掩护,固守待援。但是,白思才、李云鹏考虑:庄内还有不少没来得及撤离的群众,若把战场摆在庄内,伤亡最多的还是人民群众。因此,他们决定退回交通沟里,就地组织防御。

  很快,敌人步兵就冲到相距不过50米的阵地前,白思才亲自掌握的重机枪首先发出怒吼,全连的火力一块儿猛射,鬼子成片倒下,丢下十几具尸体,又溜之大吉。这两次接触战,4连无一伤亡!

  日酋川岛一见先头部队被揍,气得哇哇大叫:“附近各路人马立即包抄刘老庄。”时间不长,1000多名日军和600多名伪军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刘老庄附近,形成一个包围圈。这伙鬼子作战有术,装备精良,配有骑兵和炮兵,还携带有山炮、九二步兵炮、迫击炮和掷弹筒等重武器。而4连已有数十人先行撤退,战场上指战员只有82人,敌我兵力、装备差距悬殊,一场苦战马上来临,这就是著名的“刘老庄战斗”,该战斗已经载入《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军事历史分册:

  ……18日晨,日伪军展开第三次合击,第19团第2营第4连于刘老庄陷入重围。该连82名指战员多次与日伪军肉搏拼杀,并击退其骑兵的多次猛冲。此后,日军改变战术,重新配备火力,以机枪、火炮集中射击,同时令伪军进行火线喊话,企图迫降。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第4连指战员坚贞不屈,从容地将机枪、步枪拆毁,将文件烧毁,掩埋好牺牲的战友,集中所剩20余人进行最后突围。战至17时左右,第4连共歼日伪军100余人。(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分册之“刘老庄战斗”词条)

  夕阳下垂,敌人发起第5次总攻,涌到了4连的阵地前沿。白思才怒吼一声“杀啊!”霍地跃出战壕!李云鹏挥动着上了刺刀的步枪,紧随白思才冲了上去。在一片气壮河山的喊杀声中,4连指战员们端起刺刀,与敌人开展了白刃肉搏:他们的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坏了,就用小锹砍;小锹砍断了,就用双手掐;双手虚脱了,就用牙齿咬……

  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厮杀后,4连的壮士们全部倒了下去。

  这时,川岛心惊肉跳地来到4连守御的阵地,企图找到点“战利品”。但是,他不仅没有抓到一个俘虏,甚至连一支完整的枪也没找到。川岛仔细清点了血泊中的对手人数,赫然发现:与他的1600多人殊死决战了几乎一天的,竟不过是新四军一个82人的连队,而他的部队却有170多人丢了性命、200多人受伤。这时,川岛拄着指挥刀,忽然哀嚎一声:“新四军,大大的厉害!”

  4连82名壮士悉数捐躯刘老庄的消息,传到了新四军第三师首长黄克诚处,将军痛佩之余,以3师党委名义命名第4连为“刘老庄连”。随后,以涟水独立团某连为主体,组建新的4连,这是第一批“刘老庄连”官兵。

  一个英雄的番号,就这样诞生了!这个番号的背后,是光荣与辉煌:

  解放战争中,“刘老庄连”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曾获得“胜利南下”锦旗一面,记大功一次;1950年,在解放海南岛的战斗中,“刘老庄连”创造了木船打军舰的奇迹,被传为佳话;新世纪以来,从长江大堤到汶川震区,从胶东湾口到东南沿海,从中原腹地到维和战场,从抗战烽火中崛起的“刘老庄连”官兵,正以崭新的姿态大步走来。

  “这是人民的呼声:只为烈士不再无名!”

  在刘老庄战斗中,新四军指战员表现出的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此后,伪“淮海省”省长郝鹏举为向他的日本主子表“忠心”,针对这场战斗,特意“献计”日本军方:“与共军作战不能四面合围,因共军意志顽强,必遭猛烈反抗,围攻者必遭重大伤亡而得不偿失。”

  刘老庄82烈士的英雄事迹,受到了八路军首长和新四军领导的高度赞扬。

  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指出:“我们部队仍然创造了许多史无前例的英雄业绩,涌现出许多出类拔萃的新的英雄们……如著名的平型关大捷、阳明堡火烧敌机,使敌人胆寒的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勇士的壮烈跳崖……全连82人全部壮烈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把刘老庄战斗与林彪指挥的平型关大捷、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相提并论,足见朱老总对82壮士的敬重。

  作为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更是与有荣焉,他盛赞:82壮士浴血刘老庄,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壮举!”在《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他写道:“伪方传出消息,敌军对于我军壮烈殉国之牺牲精神,深致敬佩。……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

  而刘老庄这个苏北地区的普通村庄,因为这次战斗,从此与英勇的4连联系在一起,当地人民坚持通过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些革命烈士。刘老庄战斗一结束,老百姓就为烈士们堆起一座3丈高的土墓。

  抗战胜利后,当地人民又用砖石建起了“八十二烈士陵园”,牌楼式的大门两旁,刻有李一氓题赠的挽联:“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内战爆发后,陵园于1946年被国民党军队炸毁。

  1955年,当地重新修建82烈士墓和陵园,原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张爱萍在新墓碑上题词:八二烈士,抗敌三千,以少胜多,美名万古传。原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也题词:英勇战斗,壮烈牺牲,军人模范,民族光荣。1958年3月,在纪念烈士牺牲15周年时栽下82棵青松,如今已是枝干粗壮,苍翠挺拔。1996年,82壮士中的团长胡炳云将军在北京逝世,按其遗愿安葬于“八十二烈士陵园”,长陪当年的部下。2000年,当地建成82烈士纪念馆,10年后进行了改扩建,并于2013年3月18日刘老庄战斗70周年纪念日之际,重新对外开放。2014年9月1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前夕,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刘老庄连”82烈士集体入选。

  殊为遗憾的是,当年由于战争的原因,“刘老庄连”82烈士中只有17位留下了姓名,他们是:白思才(连长)、李云鹏(指导员)、石学富(副连长)、尉庆忠(排长)、蒋元连(排长)、刘登甫(排长)、王世祥(排长)、李道合(排长)、马汉良(排长)、刘忠胜(班长)、王洪远(班长)、王中良(班长)、罗桥(文书)、孙尊明(文化教员)、杨林彪(卫生员)、王步珠(战士)、田执信(战士)。也就是说,烈士中尚有65位是无名英雄,他们是谁?家乡在哪里?曾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几十年来,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许多人特别是淮安人民的心头。

  2011年春,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民政部在全国推进集中安葬散葬烈士的“慰烈工程”(亦称“请烈士回家”)。作为刘老庄战斗发生地的党报,《淮安日报》于2011年3月启动了“只为烈士不再无名———寻找‘刘老庄连’无名烈士”大型新闻采访活动。

  从3月至11月,寻访组沿着“刘老庄连”当年行军战斗的路线,行程15000余公里,走访北京、山东、河南、安徽及江苏省内南京、徐州、盐城、宿迁等地,问询4省(市)9个地市新四军老战士以及党史、军史、地方志专家,还有烈士亲属和高龄见证者330多人次。同时,他们大量查找各地革命烈士英名录、党史、县志,反复到国家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京军区档案馆等处,查阅大量的档案资料,寻找到了40多条有关“刘老庄连”烈士的线索。随后,他们邀请党史、军史专家反复研究辨析,最终确定了其中9位是“刘老庄连”82烈士成员,他们的英名是:宋迎春、刘守业、蒯德山、袁培臣、张立伦、胡志法、靳宪珠、翁兆法、任国监。

  2011年12月23日,南京军区、江苏省军区和淮安市委、市政府,在淮安刘老庄82烈士陵园,隆重举行了“只为烈士不再无名———新四军‘刘老庄连’‘慰烈工程’”推进仪式,为新寻访到的宋迎春等9名烈士姓名揭幕,让他们的事迹光照千秋。

  当蒯德山烈士的后人向新闻采访活动组织者表示感谢时,他们由衷地说:“这是人民的呼声:只为烈士不再无名!”

  英烈家属的坚守:

  “要记住,你大哥的战友也是你的哥哥”

  李云鹏是82壮士中的秀才,也是父亲李梦祥一生的骄傲。上世纪30年代,正值中日战事紧张,作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李梦祥常在家中忧叹国难,耳濡目染间,年幼的李云鹏树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志向。1939年2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路过沛县,李云鹏自告奋勇参了军。李云鹏离家4年里,家里亲人一直惦记着。在刘老庄战斗前,他曾给家里寄过两封信,这成为家里亲人惟一的回忆。直到他牺牲一年后,家人才得知他牺牲的消息!

  李云鹏牺牲后,李家人一直不知道李云鹏具体被埋在哪儿,想去看望都不可能。这个悲痛,李家人一痛就是20年。1963年3月,李家人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收听纪念刘老庄战斗20周年的文章,才知道李云鹏牺牲的准确地点和时间。听到这个消息后,李梦祥很激动,急切地出发了,第一次来到刘老庄82烈士墓前。这已是儿子1939年离开家后,第一次父子“重逢”,这时已经过了25年了!当时,他是从徐州坐火车到淮阴,再坐一天只发一趟的公交车才能到达刘老庄。那时,老人家已经70多岁,凌晨出发,深夜才能到达刘老庄,每次总是晕车吃不下饭,但他每年都会在3月18日烈士牺牲日到刘老庄为82烈士扫墓祭奠,直到去世,从未间断。

  李梦祥以儿子自豪,深深体现在给幼女起名上,她的名字是爱云——热爱云鹏大哥。

  李云鹏牺牲时,妹妹李爱云还没有出生。谈起大哥,她自豪地说:“我大哥是父亲一生中最大的骄傲,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骄傲。”小时候,李爱云最幸福的时光,就是晚饭后听父亲讲大哥的故事:“父亲告诉我,大哥自幼聪明灵气,能自己制作土枪,常和伙伴们拿着自制的土枪练习枪法,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枪要对准日本鬼子!每每听父亲讲到哥哥牺牲时候的惨烈,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尽管从未见过大哥,但李爱云却是听着大哥的故事长大的,对哥哥的自豪感与日俱增。

  到刘老庄去悼念大哥,是李爱云早有的想法,但家里不富裕,只能负担父亲一个人的路费。直到1967年3月18日,李爱云的心愿才得以实现。走到墓前,李爱云情不自禁地跪倒在地,抚摸大哥的遗像,放声痛哭,尽情倾诉着对大哥的思念之情。那天,也是李爱云命运的转折点。她的心好像立刻长出了根,深深扎进大哥血染的这片土地。从刘老庄回到家后,她就萌生了到那里去工作的想法。1969年春天,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李爱云作为老三届,想去刘老庄插队。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想离大哥近一些。这年7月,20岁刚出头的李爱云离别了家中父母,插队落户到了淮阴。送别之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她交代,“要记住,你大哥的战友也是你的哥哥,到了刘老庄后要常去看他们,不要忘记他们。”李爱云记住了父亲的交代,自此,每年的清明和刘老庄连烈士牺牲的祭日,她都会去扫墓祭奠82位烈士,把他们都看作自己的哥哥。

  刚到淮阴,按照当时淮阴县委的安排,李爱云被分配到刘老庄大队一队插队当农民。此时,淮阴正在实施旱改水。李爱云白天和大伙一起劳动,手推肩挑样样不落后。到了晚上,作为大队民兵营副营长,她还要带领民兵进行训练,有时一练就到深夜,生活确实很苦,但她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声累,用她的话说:“哥哥在这儿牺牲生命都不怕,我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她戴着近视镜,清秀瘦弱,但干起活来却很卖力。渐渐地,村里乡亲们喜欢上了这个城里来的小姑娘,乡亲们怜惜她,会朝她喊一声,“傻姑娘别累着!”

  在刘老庄插队不到半年,南京军区政治部给她下了封调令,让她去淮阴县人武部报道参军。面对这个调令,李爱云心里打起了鼓,当兵是她自幼的梦想,如果去,就可以如愿以偿,但她又想,如果她去了,那就是沾了哥哥的光,别人会说李爱云是拿哥哥当跳板,这样做,对不起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哥哥。想到这里,李爱云放弃了这次机会。第二年,组织又安排李爱云到复旦大学上学,但她又一次拒绝了,把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让给了看守烈士陵园工人的子女。这次,老乡们看不过去,动员她离开这里。老乡们不忍心看着一个知识青年在农村吃一辈子苦。但李爱云坚持了自己的决定,不理解她的老乡们说她“傻”,其实,她的想法很简单,“来到刘老庄我就没想过离开,不能因为条件苦就半途而废,如果人人都选择绕开了苦,那就不会有人得到甜,既然我是李云鹏的妹妹,这个苦就让我来吃吧。”后来,李爱云与当地一个普通小伙结了婚,彻底扎根在淮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1999年,当得知县政府要筹资兴建82烈士纪念馆时,李爱云夫妻俩把家中仅有的1000元存款捐给了政府。那个时候,他们夫妻俩一个月还拿不到1000元工资。如今,李爱云除了祭扫哥哥们的陵墓,还义务承担为参观者宣讲李云鹏和刘老庄82烈士事迹的工作。淮阴师专附中、淮阴青少年活动中心、刘老庄中学等学校,都留下她深情的讲述,正如她所说:“让更多人知道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是我对哥哥们的最好怀念方式。”

  有阳光的日子里,李爱云总会到烈士陵园里看看。这时,82棵青松,郁郁葱葱,庄严肃穆。仰望82棵青松,李爱云总在心中对哥哥们默念:“我今年已70岁了,但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会陪伴在你们身旁。”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教授)

标签 - 淮海省,八路军总司令,步兵炮,杨林彪,1950年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