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老板当支书 带领乡亲奔富路

2018年05月14日 18:51:48
来源: 重庆日报 作者: 左黎韵

  不做年入几十万的老板,宁做“芝麻大”的村干部——巫山县骡坪镇路口村村支书袁孝辉给重庆日报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踏实、不爱笑。这几年,在他的带领下,路口村不仅解决了饮水难题,还发展起脆李、中药材等产业,村民们尝到了增收甜头。

  看着村里几十年一个样,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42岁的袁孝辉是土生土长的路口村人,以前一直在外务工,从替人打杂的学徒,慢慢成长为经营中药材的小老板,行情最好时,他一年能挣七八十万元。

  每年春节,袁孝辉都要回老家过年。可看着村里几十年一个样,乡亲们靠种植玉米、土豆过活,辛苦一年也攒不下几个钱,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生意往来,我经常辗转沿海、东部一些地区,看着那里的农村这些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好几次我都想回来,为家乡发展做点事情。”2012年,正值村支书换届选举,经过再三思索,袁孝辉终于放下药材生意,返回路口村,并以全票当选为村支书。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路口村就是骡坪一带有名的“后进村”。村支两委不团结,遇上事情互相推诿,时间一长,村里发展滞后,而村干部们又拿不出有力措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这让村民们颇为不满。

  当选村支部书记后,一连好几个月,袁孝辉和新一届村支两委成员走田坎、访农户,经过反复调研,他们认为,路口村要发展,当务之急就是统一村民思想,培育特色产业。

  因地制宜搞产业,全村发展1100亩脆李

  路口村与湖北巴东县接壤,平均海拔800多米,大部分地区属于沙质土壤,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

  发展什么产业好呢?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袁孝辉到巫山曲尺乡考察,发现当地脆李长势喜人,果农一年收入就有好几万元。几番请教后,袁孝辉得知路口村的自然环境与曲尺乡颇为相似,也适宜脆李生长。于是,他便从曲尺乡引进第一批脆李苗,计划发展脆李产业。

  可村民并不“买账”,李宗明便是其中之一。今年45岁的李宗明曾是村里的贫困户,“种了一辈子玉米红薯,突然要我改种脆李,还不知种得活、挣得到钱不。”李宗明说。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袁孝辉决定对症下药。这年7月,恰逢曲尺脆李大面积上市,袁孝辉从村民中选出代表,到曲尺乡实地考察。作为代表之一的李宗明将两地进行对比后,发现种植脆李不仅比传统农作物挣钱,而且管护起来也更为轻松。

  回村后,他便把自家1亩多地利用起来,成为第一批种植脆李的村民。两年后,脆李陆续挂果,每斤收购价在8元左右。初尝增收甜头,李宗明乐得合不拢嘴,又将屋后的荒地开垦出来,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目前,李宗明共种植了4亩脆李,家庭年收入从以前的不足3000元增长为6万余元。

  “目前,全村脆李种植户共有300余户,去年,我们村成立脆李专业合作社,全村1100亩脆李共有800亩入社。”袁孝辉说。

  村里变化大,村民喝水不再难

  在袁孝辉的带领下,路口村还先后发展了中药材、核桃等产业。“袁支书还解决了我们多年的饮水难题,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真是大。”说起村里的变化,三组村民袁湘堂很有感触。

  路口村境内海拔从600米至2000米不等,大部分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表降雨极易下渗到地下深处,水源开采困难。过去,袁湘堂居住在1000多米的高山上,每天都得到山下挑水,一来一回要走一个多小时,非常不方便。

  2014年,袁孝辉琢磨着怎么解决村民的饮水难题,可几次走访后,他发现,高山村民居住分散,仅靠修建水池并不能解决问题。在一次村民大会上,大家决定建立集中安置点,将高山村民搬迁下来,再进行集中供水。

  为了争取资金,袁孝辉三天两头往镇里跑,安置点项目开工后,他又整日整夜泡在工地上,为施工队提供义务服务。妻子担心他身体扛不住,没少唠叨,可每次,袁孝辉总是笑着安慰她:“村民的事就是我的事,想着以后大家能过上好日子,我辛苦点又有什么呢。”

  2014年底,安置点竣工,袁湘堂成了第一批入住的村民。“新房子共有80平方米,有两间卧室,袁支书为我们申请了5万余元的深度贫困户住房补助,加上装修费,我自己只掏了1万余元。”说起新居,袁湘堂乐得合不拢嘴。

  目前,安置点共入住80户村民,政府还在附近修建了蓄水池,并从1000米外的高山引来山泉水,再通过管网输送到村民家中。此外,村里修建了9口蓄水池,彻底解决了全村2555人的饮水难题。

标签 - 袁孝辉,富路,路口村,种植,曲尺乡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