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2018年05月23日 16:34:08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刘雄伟

  历史虚无主义,顾名思义,来源于虚无主义这一哲学概念。从哲学史上看,虚无主义最早是由雅可比提出而尼采系统论证的。尼采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实质就是“价值形而上学”,这种“价值形而上学”设定了最高价值的存在,并以最高价值的名义来规范人们的世俗生活。但是,这里的最高价值实质上来说只是彼岸的神的价值,而不是此岸的人的价值,一旦人们意识到传统形而上学所设定的最高价值遥不可及时,就会把它看作是不真实的价值幻象而加以拒斥,这时虚无主义就来临了。

  虚无主义有各种形式。比如,政治上的虚无主义认为,任何的政治组织都必然导致腐败;认识论的虚无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在历史研究中,一旦人们认识到传统的历史哲学所悬设的历史终极目标只是无法企及的价值幻象,人们就会拒绝谈论历史的价值和目标,而把历史仅仅看作是毫无章法的事件堆砌,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如果我们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中的话,就会发现,马克思确证了两种形态的历史虚无主义,即传统的历史哲学和客观的历史编纂学。传统的历史哲学,从基督教历史观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不仅没有自觉到由自己所设定的历史终极目标的虚无本质,反而坚信自己的历史观是建立在坚实的实在论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它是一种不自觉的历史虚无主义形态;19世纪兴盛的客观的历史编纂学,意识到了传统历史哲学所设定的历史目标的虚无本质,因而完全拒绝探讨历史的价值和意义,而一味沉迷于对琐碎的历史细节的考据之中,这就导致它成为一种自觉的历史虚无主义形态。我们看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正是在批判历史哲学和历史编纂学这两种历史虚无主义形态的过程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

  在澄清历史虚无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论内涵以及马克思对历史虚无主义形态的确证之后,让我们回到中国语境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上来。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争论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介于立场自觉和事实追求之间。历史虚无主义批判者们要求史学工作者在历史研究中坚守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而被批判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则以还原碎片化的历史事实为第一要务。这里的根本症结是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的对接问题,也就是怎样以唯物史观的理论视域来切入现实历史的问题。唯物史观既没有像传统的历史哲学那样把人类的历史进展看作是迈向某种终极目标的过程,又没有像客观的历史编纂学那样干脆把人类的现实历史看作是杂乱无章的一地鸡毛。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每一代人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追求自己的价值和自由的,因而人类历史的发展并不存在一个既定的历史目标。人类的价值诉求只能是时代性和历史性的,它永远是时代之绝对而历史之相对。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以一种历史主义的眼光来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既要看到历史人物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历史人物对人类自由事业所做出的努力。然而,客观的历史编纂学却一味沉迷于历史细节之中,完全以历史伟人的某种历史失误来诋毁他的伟大形象。客观的历史编纂学始终没有意识到,过分地沉迷于历史细节之中,本身就是对历史本性的遮蔽。

  总体上看,当前中国语境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人们过多地从史实的层面来驳斥历史虚无主义,而很少从史观的层面着手来发掘唯物史观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丰厚资源,这就在根本上制约了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深入推进。尽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唯物史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它也为重新唤起人们对唯物史观的关注和研究带来了契机。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来发掘唯物史观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潜在资源,是在根本上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正途,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一项刻不容缓的理论任务。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标签 - 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编纂,传统形而上学,回到马克思,历史局限性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