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策划九江起义

2018年05月23日 17:11:18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作者: 林友华

  1909年,林森来到江西九江。在这里,他秘密组织中国同盟会九江支会,做了大量的革命宣传、组织工作。他创立浔阳阅书报社、举办军事训练班,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为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武昌起义爆发后,林森成功策划指挥了“兵不血刃”的九江起义,并说服大批清廷海军官兵加入起义队伍。

  创立浔阳阅书报社吸纳各界进步人士

  1909年,林森从上海调往江西九江海关工作。林森来到九江后就秘密组织中国同盟会九江支会并出任“支会主盟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他先从宣传入手,租赁轮船码头附近的民房,设立浔阳阅书报社作为宣传革命的机构。林森自任社长,吴铁城任副社长,社员中有商人、教师、缙绅、新军军官、洋行职员等各阶层人士。林森用自己的薪金和各同志的资助款,购置各种书报供群众阅览。由于有新军军官掩护,宣传革命的书报都大胆地陈列社中。

  林森还注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如胭脂山菊花大会、甘棠湖赛船大会等扩大浔阳阅书报社的影响。为筹措救济慈善事业的经费,林森亲自编写话剧《浔阳江头》在九江公演。浔阳阅书报社还大力开展提倡禁烟、鼓励天足、讲究卫生等社会改良工作,一方面为社会服务、宣传新知识、开启民智;另一方面吸纳大批社会各界的进步人士,特别是新军中的官兵,为革命储备人才、奠定基础。

  说服清军官兵拒绝前往武汉增援

  鉴于革命形势日趋成熟,林森决定开办商团,作军事准备以便及时策应长江流域的革命活动。组织商团之前先举办一个军事训练班,笼络驻扎九江的新军军官当教练,林森与吴铁城等人亲自参加训练了6个月,为日后的起义做准备。

  随着革命时期的成熟,许多革命党人纷纷潜入长江中下游地区积极联络,准备起事。林森“先期布置,使各地同志联络供应互通声气。上海有史家麟,镇江林述庆、郑权、蔡人奇,汉口林薇孙,宜昌江屏藩,重庆赵文朗,成都方声涛、严汉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九江市民由于不明真相而人心惶惶。官方报纸报道说是武昌土匪起事,日内即可平复。林森清醒地意识到应尽快让群众明白事实真相。于是,他把武昌寄来报道起义真相的报纸贴在浔阳阅书报社门口,并将报纸上刊登的革命起义的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等要点部分用红笔密圈,吸引了很多行人的目光。

  当时江西巡抚派赴援鄂之师陆续开抵九江,准备乘火轮驶往武昌。下级军官及士兵经过浔阳阅书报社门前时,无不驻足观看。林森马上派人准备凳子、茶碗、毛巾以及茶水热情招待那些官兵,并把武昌起义的意义相告。这些军人回队后把所见所闻迅速传开,因此军心动摇,官兵纷纷拒绝登轮前往武汉。江西巡抚被迫将增援部队撤回南昌。

  光复九江兵不血刃

  林森对驻扎九江的清军第53标标统马毓宝及其官兵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他们表示愿意投向革命。10月23日,林森策动马毓宝举行九江起义,一举成功,剪掉发辫,宣布独立,脱离清廷,兵不血刃、不伤一人就光复九江。光复后,九江成立军政府,民众推举马毓宝为都督,林森为民政部次官。林森为便利同盟会工作,没有就职,后来由罗大俭代理。

  九江光复后,由于林森等人部署周密,措施得力,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革命军占领九江后,市面安谧,深得人民欢迎。上海《民立报》报道:

  国民军占九江后,即于招商局码头旁竖立中华民国大旗,租界安靖如常。九江军界、学界以及越城中之商店,一律悬挂白旗及欢祝民国之小红旗,布置周密,并未有战事,且未伤一人,对租界里的外国人也没采取过激行动。九江租界西人均至林君子超宅慰劳,并述欢迎之意。

  说服海军官兵起义

  在地理上,九江是一个紧接武汉下游的大商埠,襟江带湖,为军事重点,也是江防重镇。武汉得此响应,成掎角之势,顿增声威。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十分震惊,请求袁世凯出山督率段祺瑞、冯国璋等部进攻武汉,对革命军构成极大威胁。武汉方面推举黄兴为革命军总司令组织抵抗。在汉阳保卫战紧张时刻,林森“曾亲赴前线,助黄兴指挥军事”。

  萨镇冰率领海军星夜赶赴武汉镇压革命,但海军大部分官兵同情革命,不愿为满清王朝残杀自己的同胞,在奉命炮击武汉时,故意不瞄准,不是射向天空,就是射入江中;萨镇冰也仅是奉命行事,也不为清朝政府卖力而采取敷衍的态度,后来自行告退。

  在海军起义中,林森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功不可没。当时中国海军较大之军舰是海圻、海筹、海容、海琛四艘巡洋舰。海圻游欧未返,其余三舰就成为中国海军的主力舰。“驻汉军舰以海筹、海容、海琛三巡洋舰为最巨,其他炮舰惟三巡洋舰马首是瞻。”因此,这三大舰的举动至关重要。

  三舰的爱国官兵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在酝酿起义。其中海筹舰长为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的福州人黄钟瑛,在萨镇冰出走后成为舰队代理司令。他也同情革命,决心反正。其他两舰的舰长是满族人,他们也知道大势已去,就生弃职之意,不司号令,令副舰长代理。海筹舰正电官何渭生在上海电报学堂学习时,林森曾对他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并介绍他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何渭生等积极在海军官兵中进行联络,策动反正。

  特别是九江起义后,革命军控制了湖口马当炮台,扼住大江中流要津,截断了清军水路接济。而沿江重要城镇民众倾向革命,上行船只只能到达九江为止,清军舰队受到极大威胁,缺煤缺米,难以得到补给。

  11月1日,黄钟瑛率领的清军舰队开往九江,准备归附革命军。但事先舰队与九江方面“未有密约,易生猜贰”。当时海军官兵多为福建人,林森多年来与闽籍海军将领有来往,萨镇冰、黄钟瑛与林森有同乡之谊;海筹、海琛舰的举义组织者何渭生、张怿伯与林森亦有交情。林森与吴铁城当天就登舰拜访,进行沟通联络工作。受到舰队代理司令兼海筹舰长黄钟瑛、海琛舰代理舰长林永谟以及何渭生、张怿伯等官兵的欢迎,双方相谈甚欢,疑虑顿消。

  接洽结果圆满,林森邀请各舰将领数十人上岸宴叙,他们愉快地接受了邀请。林森一行离舰时,舰上还放17响礼炮欢送。

  然而就在这时,九江金鸡坡炮台司令戈克安因曾与海容号士兵发生纠纷、积怨在身,在海容到达九江的第二天,“水急移锚,戈竞以私愤,诬为私逃,发炮射击”,起义海军“军心大愤……谓不应挂白旗,招致耻辱”。

  炮击当晚,林森等人在招商局设宴招待各舰将士以及九江当地军政要人,戈克安也到场挑起事端,海军人士极其愤怒。就在这风波又起之时,林森“起立陈词,谓海军颠覆满清,宜协力同心,勿生疑忌,致误大局。言次,痛哭失声”。备受感动的张怿伯也代表黄钟瑛表示:“海军举义,经险阻艰难,不知若干次矣。今兹成功,殆非偶然。时局尚未底定,武汉战事,势复危急。我海军绝无疑忌,摧败大局;愿枕戈待命,效前驱,之死矢靡他。”话未说完,“在座海军将士多悲愤,泣不可抑。”

  经大家共同努力,一场风波终于平息。海筹、海容、海琛三大舰以及江贞、飞鹰等舰起义成功,成为革命军的水上劲旅。

  陆、海军联合后,在九江举行了一次紧急军事会议,马毓宝、林森、李烈钧、黄钟瑛等出席了会议,决定“派蒋君羊率一支队赴南昌,李烈钧领两支队赴安庆援皖,汤乡率海容及一部分舰援鄂。”这三支部队的进攻较为顺利,有力促进了南昌的光复和安徽局势的稳定,也增援了武昌起义军。

  11月19日,部分起义海军又从九江上驶抵武汉参加抗击清军的战斗。海筹号的黄钟瑛升任为舰队总司令,奉命攻击北洋军。起义海军官兵英勇杀敌,炮弹命中率很高。这一仗大挫北洋军威势,清军汉口以东的阵地几乎全面动摇,使革命军声威大振。

  (作者为福建省林森学会副会长、闽江学院教授、林森侄孙)

标签 - 林森,黄钟瑛,九江,书报社,海容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