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疲倦的“候鸟”

2018年06月26日 16:52:10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记者 陈金来 通讯员 林建龙

  谢华安,1941年生于福建龙岩,中国科学院院士,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农学家,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

  海南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这片“稻可三熟、菜满四季”的土地,谢华安每年12月到次年5月,都会带领他的育种团队像候鸟一样从福建飞来,这一飞就是46年。

  “每年他都要来育种基地进行育种,我们团队已经育成了一大批杂交水稻品种,‘明恢63’‘汕优63’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原所长郑家团介绍道。

  特殊的气候使海南成为水稻育种天堂,但生活条件却相反,十分艰苦,育种人的劳动强度也远超一般农民。不管烈日暴雨都得往田里跑,像照顾孩子似的照顾秧苗。水太深,担心秧苗被淹死,水浅了担心被晒死。

  “海南气候潮湿,我们居住的集体仓库里蟑螂、老鼠特别多,有一次下田还差点踩到眼镜蛇。”创业初期很艰苦,谢华安却乐在其中。为了随时观察秧苗长势,他带领团队一天到晚守在田里,饿了,就吃一口馒头,渴了,就喝一口凉水。除此之外,还要白天赶禽畜,晚上打老鼠。关键时候,他们还轮班彻夜守在试验田。

  根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论,1980年冬天,谢华安从国内外数以百计的优良株系中,选出了一个具有抗瘟、强恢复力、高配合力的品系“明恢63”。次年,谢华安用“明恢63”和江西水稻育种专家颜龙安提供的不育系母本“珍汕97A”,配组选育出丰产、优质、广适应并能够抵抗严重稻瘟病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63”。

  “汕优63”解决了高抗稻瘟病这一关键技术问题,并在参加全国区域试验的杂交稻组合中第一个实现大面积亩产突破600公斤。

  “汕优63”由于抗瘟性强、产量高、米质优,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迅速推广。1986年首登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排行榜首,迄今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亿亩,增产粮食700亿公斤以上,被誉为“东方神稻”。

  “我很愿意做一个农业科技人员,我的志向就是让大家都吃饱、吃好,直到今天我认为这还是最重要的。”谢华安说。

  为了这一初衷,谢华安有时连家人也照顾不上。两个孩子出生时,谢华安都在海南“天涯海角”,和孩子相见不相识的情况时常发生。每年暮春时节,他从海南回到福建,尚不懂事的孩子不愿见他,看到他都往妈妈后面躲,更不用说在他面前撒娇。谢华安爱孩子,但他关注杂交水稻的时间远远超过关注孩子的时间,他熟知秧苗什么时候长高、什么时候成熟,却不清楚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学会说话、走路,什么时候长高。

  谢华安的女儿谢小丹说,小时候父亲总是出差,很少在家,即使在家也待在田里,连大中午都在田里做实验。

  今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过程中,对袁隆平、谢华安等科技工作者嘱托道:“十几亿人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谢华安牢记在心。

  “这体现了总书记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总书记对全国广大水稻育种工作者的充分肯定。”谢华安说,“新时代的农业科研也要迈上新水平,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我们要研究更优质的水稻品种,把水稻的丰产性、抗逆性、优质性和适应性‘四性’,维持在综合较高水平上,研究超级品种!”(本报记者 陈金来 通讯员 林建龙)

标签 - 谢华安,候鸟,抗瘟,1986年,1941年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