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温度的“城市名片”

2018年06月28日 16:15:25
来源: 中国妇女报 作者: 徐旭

北京朝阳探索实施“文化强区”

打造有温度的“城市名片”

  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以文化引领为方向,以和谐宜居为目标,从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等五个方面,全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首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也在此落户,形成了文化资源丰厚、文化氛围浓郁、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人才汇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城乡

  北京CBD的北侧,在车水马龙的朝阳路边,坐落着一栋外观普通的四层小楼,楼顶“朝阳区图书馆”几个金色的大字,吸引着人们在闹市中静下心来,用阅读畅游知识的海洋。

  走进图书馆,一位读者正在挑选图书,他在触摸屏操作选好图书后,系统提示可将图书配送至他居住小区旁边的自助图书馆。朝阳区图书馆小庄馆成立于1958年,一个多月前刚刚完成重装改造,设置“新书墙”方便读者借阅、扫描身份证就能无线上网……这所设备先进的图书馆不仅是朝阳区公共文化数字的展示中心,更是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基本公共阅读服务功能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朝阳区图书馆的变迁,源于朝阳区创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据了解,朝阳区加强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构建“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升级了“四网一体”特色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实现“新四网一体”布局,即由“传统图书馆服务网络、自助式预约服务网络、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公共阅读服务合作加盟单位”组成。

  据介绍,目前,朝阳区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出文化云服务平台,引入文化活动直播模式,依托互联网将公共文化服务送到百姓身边,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实现了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和数字化。

  品牌文化活动提升内涵

  离开朝阳区图书馆小庄馆,来到位于国际展览中心西侧的香河园地区文化中心。据介绍,中心总设施面积约4000平方米,功能设置上以“文艺工号”为核心,孵化社会机构,凝聚社会资源,形成了多维剧场、创意图书馆、艺术教室、研修室等特色单元。

  如今,香河园地区文化中心已成为朝阳一个亮丽的文化品牌。其主体空间是多维剧场,能够为时装发布、新车推介、影像展览、栏目拍摄和舞台晚会等提供多元化服务的剧场空间;创意图书馆完全由社会机构进行日常运作,图书类别选取更侧重艺术门类书籍。

  为推动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提升朝阳文化影响力,朝阳区通过加强京津冀文化交流协同发展,牵头举办首届京津冀地区民间花会展演等活动,围绕“一带一路”、中华传统文化等主题,打造“烛光行动”公益行等一批知名度高、参与度广、影响力大的品牌文化活动。

  同时,朝阳区还积极探索疏解提升、文化引领的城市更新模式,通过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三种方式,转型升级37个特色文创园,总建筑规模236万平方米,形成“文化产业融入城市发展的朝阳实践”,为全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环境品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探索出有效路径。

  文化服务体系转型升级

  朝阳区曾是北京市的纺织、电子、机械、化工、汽车五大工业基地,旧工业厂房资源丰富。为此,朝阳区紧紧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深度挖掘工业遗存富矿,推动工业遗存转型升级和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朝阳区已有44家老旧工业厂房转型升级改造为文创产业园区,完成改造建筑规模223.1万平方米。

  今年,朝阳区把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落实“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实施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引领区域转型升级发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在文化中心建设特别是“两区”建设上求突破、树标杆、作示范,推动区域文化繁荣发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方面,按照国际一流、均等、共享的要求,进一步完善“3+1”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提升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水平,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城市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合理布局24小时实体书店、公共阅读空间、自助图书馆、城市书屋群,打造朝阳特色文化品牌。

  同时,朝阳区还积极拓展服务平台,引进中国广告协会、中国版权协会等行业组织,逐步形成国家文创实验区聚焦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有效机制;与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合作,共同建立全国首个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为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提供务实高效的服务;构建国家文创实验区数据服务平台矩阵,目前已搭建国家文创实验区数据服务中心、空间资源库、官方网站、官方APP等,全力推进企业服务信息化、精准化。

标签 - 城市名片,文化创意产业,城市更新,公共文化,两区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