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扁担,陪伴他从延安走向北平

一位聋哑红军战士的故事

2018年11月12日 09:52:41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作者: 陈宇

  上周,本版介绍了一位在大渡河畔加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聋哑战士,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本周我们继续介绍这位聋哑战士的事迹。作为中央军委警卫营某连炊事班的挑夫,他同时还兼职喂马、烧火等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谱写令人敬仰的传奇经历。

  朱德总司令为了他发脾气

  1942年,聋哑战士所在的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警卫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对外称第十八集团军司令部警备团),直接隶属中央军委建制,吴烈任团长兼政委。开始时,聋哑战士在中央警备团的连炊事班,几个月后调到中央警备团团部炊事班。不管调到哪里,他始终都勤勤恳恳,不辞劳苦,起早睡晚地工作。在中央警备团团部炊事班,他每天天一亮,就赶着牲口到山下驮水运水,按时保证团部机关人员的吃水用水。

  1942年7月的一天,聋哑战士那双本来就烂得不能再烂的鞋已经不跟脚,鞋底早磨穿了,他索性光着脚挑水。虽然地面温度很高,甚至有些烫脚板,他依然健步如飞地穿梭于山沟和山上的部队驻地。突然,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朱德总司令。聋哑战士把水桶一放,跑了过去,紧紧地握着朱总司令的手。但朱总司令的目光却死死地盯着聋哑战士那光着的脚,他让警卫员立即通知警卫营的领导赶过来。

  一位副营长急匆匆地跑了过来。朱总司令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你这个副营长到底是怎么当的?”当朱总司令指着聋哑战士的双脚时,副营长才知道朱总司令为什么如此大发脾气,立即表示说:“首长,我们立即给他发新鞋。”朱总司令的口气不亚于下达一次重大作战行动的命令,厉声说:“赶紧去!要是我下次再看到他光着脚挑水,你这个副营长就不要再当了!”

  朱总司令从聋哑战士脖子上拿过那条又黑又破的毛巾,给他擦额头上的汗,又拍了拍他的肩膀,伸出大拇指。

  聋哑战士明白了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也伸出大拇指,激动地高高举在朱总司令面前。

  见到毛主席

  为了战胜困难,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央警备团积极响应,抽调人员到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聋哑战士被调去担负为6个中队、700余人供水任务。

  聋哑战士每天到几里路远的地方挑水40多担,鞋子磨烂了,他光着脚坚持挑水,圆满完成任务。他看到机关卫生所的女同志和体弱的男同志挑水困难,还主动帮着挑,受到大家的赞扬。

  延安宝塔山下、延河岸边,人们经常看到走路还在思考问题的毛泽东主席。当时中央机关有“不成文的纪律”:平时见到毛主席,不要主动上前打招呼,以免打断他思考问题的思路,但只有这位聋哑战士是个例外。他一见到毛主席,就会放下手里的活,一边飞奔过去,一边用双手在衣服上擦去污渍,然后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使劲地摇,还会叽哩呱啦地说几句大家听不懂的话。毛主席也会高兴地向他竖起大拇指,表示敬意。警卫员第一次看见这位聋哑战士走向毛主席时,要上去拦,毛主席说:“不要挡他。”

  和张思德是真正的兄弟

  张思德调入毛主席的警卫班后,这位聋哑战士常到菜地里找张思德,一起干农活,还经常帮忙种菜。张思德只要有空,就去帮他挑水。张思德是四川仪陇人,1933年参加红军,与这位聋哑战士是四川老乡,还有着共同的经历,也经过长征,负过伤。他尊敬这位聋哑战士,对他以兄弟相称。张思德出生于1915年,比聋哑战士小20多岁,称他为哥。

  聋哑战士夏天总是光着脚干活,造成脚裂,几道口子都渗着血,走道也不灵便。张思德端来一盆热水,帮他洗脚,把土豆糊糊涂抹在伤口上。一连几个晚上,天天如此,聋哑战士脚上的裂伤果然见好,感动得他“哇哇”地哭出声来。

  后来,中央警备团的老人们回忆说,他见到张思德,总是伸出大拇指,两人之间从没发生过争执。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聋哑战士得知消息后,悲伤了好久,时常到埋葬在警备团附近的张思德墓前,一坐就是大半天。

  聋哑战士虽然不会说话,但他发出的声音很洪亮,嗓门很大。在张思德牺牲后的一段时间,常听到他叽哩呱啦地“讲话”,没人知道他在表达什么,想说出什么。

  他每天起得比谁都早,战士们出操之前,他已经开始挑水、扫地、淘米做饭,一忙就是一整天。晚上,战士们按时睡觉了,他还在磨豆腐、做豆浆,尽量改善战士们的伙食。通信班的战士外出送信,他总是把饭菜搁在锅里热着,战士们无论什么时候回来,都能立刻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这让战士们都非常感动。

  扁担成为他的“标配”

  聋哑战士在延安待了整整12年。这12年里,他用自己的肩膀为中央警卫部队挑水无数,扁担磨破了无数个厚厚的垫肩,汗水浸透了件件军装。他干活从来不惜力、不怕苦、不怕累,以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他虽然不会说话,听不到声音,不能冲杀在第一线,但他为部队建设、为革命事业做了大量工作,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革命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从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迁移北平(今北京),第207师和中央警备团负责做好安全警卫工作。

  聋哑战士随中央警备团来到北平,并终老在这里。他热爱这支军队,热爱共产党,努力工作,全心全意,赤胆忠心,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一副扁担,从这肩换到那肩,陪伴他从大渡河畔一步步向着北平,向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走来,并成为他随身携带的“标配”。

  (作者:军科院战略研究部研究员)

标签 - 1933年,聋哑,战士,延安宝塔山,北平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