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吹响解决群众诉求的“集结哨”

北京实施“街乡吹哨、部门报道”改革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2018年12月10日 11:30:27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记者 张芯蕊

  治城务精,精在基层。

  街道乡镇是城市管理的基层,是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也是承接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增进民生福祉,北京探索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整合行政资源,将城市管理和执法力量重心下沉,赋予街道乡镇更多自主权,形成了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匹配的城市管理机制体制,吹响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解决群众诉求的“集结哨”。

  在职党员“报到哨”

  党建引领 多元共建 激发城市活力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将党的领导根植于基层、根植于群众,是夯实党的执政之基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

  近年来,北京市委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强化街道乡镇党委的统筹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动员整合各类组织、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将社会治理重心向街乡下移。

 

  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村社区党员主持召开“老街坊”议事厅议事协商会,听取居民意见。张芯蕊 摄

  区域化党建工作如“同心圆”,聚集了社会各方资源、搭建了多样的平台,激发了城市管理多元共建新活力。西城区创新提出“城市基层党建+”模式,以党建引领背街小巷整治等重点工作为抓手,街巷长发挥“穿针引线”作用,引导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理念,以网格为基础推进“多网”融合,打通数据壁垒,让“沉睡的数据”发挥治理效能;丰台区以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为抓手,对区域内条块之间、体制内外对资源进行横向重组,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石景山区霍营街道龙华苑北里社区党支部创新建立“党建引领、五方共建”社区治理工作机制,实现社区由“管”到“治”的良性转变,党支部、居委、业主委员会、物业及社会组织协同联动,将社会的“独角戏”变成了“联合汇演”。

  如今,越来越多的首都在职党员走出家门、走进社区,深入群众、听取民意,服务社区、发挥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在重点难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打通了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可持续、可推广的“共建共治共享”成效机制。

  将党建工作与城市建设中心工作融会贯通,将基层党组织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联系群众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已逐步转化为首都北京的城市治理优势。

  目前,北京市9175个法人单位党组织、71.73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已全部回到属地(居住地)街乡、社区(村)报到。

  街巷治理“综合哨”

  力量下沉 区域共治 破解职能壁垒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达智桥胡同街区治理前后对比。北京市委供图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不论背街小巷,还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基层社会整治无时无刻不关系着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时强调:“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

  区职能部门执法力量下沉基层,实现了将召集各部门解决问题的“哨子”交给最容易发现问题的街乡镇和社区,由街道向各部门执法力量“吹哨”形成合力,进行统筹指挥,直击问题症结。

  

  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街道,市民淘汰的铁煤炉在城市设计师的规划下,成为了富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一道景观。张芯蕊 摄

  石景山区模式口是京西多元文化的荟萃之地。随着城市化发展,这里曾经是个被“埋在垃圾堆里的‘国宝’”,违建丛生、游商盘踞、环境脏乱,虽然连续多年整治,却因街道无权执行、职能部门不能长期入住,陷入屡治屡返的怪圈。金顶街街道党工委吹响了抢修文化瑰宝的“综合哨”,依托街道综合执法中心,组织城管、公安、食药监、工商、卫生、交通、消防等职能部门,开展常驻式执法,设立“模式口地区社会治理综合执法站”,组织动员“石景山老街坊”,对违章建筑自发劝拆助拆,修缮改造。如今,模式口街巷焕然一新,昔日的“脏乱破堵”重新恢复了古道风韵。

  街道是城市治理中承上启下、连接四方的核心枢纽,打破旧有的“条”“块”分割模式,让“条”上的力量下沉融进“块”,发挥街道的“中枢作用”,实现基层政府与职能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用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理念,是首都城市基层治理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

  东城区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梳理形成106项街道内设机构指责清单,选派141名优秀干部组建“社区专员”队伍,推动街道干部走进街巷服务群众,促进了治理力量下沉,由社区居民担任的“小巷管家”,成为及时发现基层问题的“生力军”。西城区由街巷干部担任的街巷长深入背街小巷,进千门走万户,了解居民所思所盼,寻求共识,对症下药,真正让治理成果惠及街区群众。

  如今,北京市近1.5万名街巷长、1.3万余名“小巷管家”,在近5000条大街、1.4万余条小巷发挥着积极作用,合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石景山老街坊”等首都群防群治力量,激活了街巷社区的“神经末梢”,实现了居民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再到“自己管”的角色转变。

  一声声“哨响”消除了职能部门、干部群众之间的壁垒,理顺了“条”“块”矛盾,破解了“最后一公里”的治理困局,实现了“九龙治水”向“一龙治水”的大胆尝试,有效遏制了“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的不正之风,北京城市治理正迸发出“1+1>2”的工作效能。

  便民利民“需求哨”

  资源整合 服务共享 夯实治理之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北京市东四街道六条社区“胡同花园花友汇”成员在葫芦上烙画创作。张芯蕊 摄

 

  “胡同花园花友汇”成员记者展示自己手绘的葫芦作品。张芯蕊 摄

  社区服务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构建共享服务体系,归根结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基层社会治理成果,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区域高龄空巢独居老人偏多,给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社区服务带来了“考验”。通过调研走访,社区街道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党建统筹协调作用,打造了集区域化党建服务引领、社团社会组织服务支撑、老年用餐集娱乐于一体的核桃园党群服务中心。500平方米的公交博物馆和“老年餐吧”,解决了街区老年人在家做饭风险大、负担重的难题。休闲服务区开设茶艺体验、古琴授课、书法交流等丰富多彩等老年社团活动;亲子活动体验馆,成为了老幼互动、家庭体验等极佳场所,填补了老年人社区服务的空白,让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有了“温暖的归宿”。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龙泽苑社区设立的便民报箱为居民收取报刊、快递带来了便利。张芯蕊 摄

  东城区东直门街道建立服务群众三级平台响应机制,居民诉求24小时答复,完善的社区综合服务,实现了原有的“单一政务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街道职能部门根据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将现有政务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整合,设置了“一窗通办”的综合服务窗口,横向贯通、跨越社区的“一窗式”审查办理,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提升了政府透明化和个性化服务水平。此外,依托街区物业线上线下服务平台,街道还为居民提供无偿或低偿的便民入户服务,那些长期失管的老旧小区、平房区居民,享受到了实惠便捷的“托底”服务。同时,整合吸收区域优质资源,街道打造东直门地区专属电商平台,建设便民菜站,“线上线下一体式”的服务,让东直门街区居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菜站提供的新鲜瓜果蔬菜。

  社区服务多一点,百姓的幸福也就多一点。优质的社区共享服务,解决了群众衣食住行最基本的诉求,也把实实在在的温暖送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里。

  哨声就是群众的诉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健全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机制,不仅是执政为民的体现,也是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城市大,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要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北京提出的要求。”

  “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是北京城市治理的一项重要改革。作为首都和超大城市,加快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建设和管理好首都,创新和完善基层治理任务任重道远。

  “街乡吹哨、部门报道”改革实践仍在不断摸索中前行。首都各职能部门、党员干部、街乡群众,坚持“精治、共治、法治”并举,勠力同心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标签 - 城市精细化管理,民生福祉,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