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王一鸣来源: 求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发展思路,优化政策取向,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高质量发展开启了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进程

  经济发展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宏观层面上,高质量发展主要着眼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意指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新时代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工业化、城镇化取得历史性进展的情况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显然,与高速增长阶段更多表现为“数量追赶”“规模扩张”和“要素驱动”不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质量追赶”,主要途径是“结构优化”,主要动力是“创新驱动”。

  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也是在这一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此后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220多种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跃居世界第一,“有没有”的矛盾逐步缓解。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向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化方向升级,“数量追赶”时期迅猛扩张形成的生产能力没有跟上市场需求结构升级,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好不好”的矛盾日趋凸显。如果说,在高速增长阶段,填补产品产量、资本存量等“数量缺口”是发展的动力源泉,主要任务是实现“数量追赶”,那么,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填补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质量缺口”就是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主要任务则是实现“质量追赶”,以显著增强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为主攻方向。

  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在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生产能力的规模扩张。但随着钢铁、煤炭、石化等产能陆续达到历史需求峰值,传统产业大规模扩张的阶段基本结束,再像过去那样搞大规模产能扩张的路子越来越走不下去,必须从“铺摊子”为主转向“上台阶”为主的发展模式,着力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不仅要从生产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转向生产高技术产品和先进智能产品,以满足市场对产品质量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生产要素从过剩领域转移到有市场需求领域,从低效领域转移到高效领域,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随着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强化,“数量红利”正在消失,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已由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转向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乘数效应”。与高速增长阶段“电力瓶颈”“交通瓶颈”等制约发展的瓶颈不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瓶颈主要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不足,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不断增强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转向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成功驾驭经济发展大局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转向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13—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6.2%,高于资本形成12.4个百分点;2017年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58.8%,比资本形成高26.7个百分点。供给结构调整优化,2013—2017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2.8%,高于第二产业10.2个百分点;2017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消费贡献上升、服务业占比提高,增强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改善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

  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市场驱动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我国已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将推动国内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2017年我国恩格尔系数降至29.3%,达到联合国划分的20%到30%的富足标准。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明显提升,千禧一代、互联网一代更加追求个性化消费,旅游、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消费结构持续向高端化、个性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增强了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推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为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有效途径。钢铁、煤炭去产能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房地产库存明显减少,企业杠杆率稳中有降,减税降费成效显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短板加快补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扭转了供需形势,改善了市场预期,使工业企业利润明显改善,而且增强了市场功能,优化了存量资源配置。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自2015年由降转升,扭转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下行态势,反映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进入活跃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战略高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国在科技领域从跟跑为主转向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创新指数世界排名升至第22位,比2013年提升了13位,成为前25名中唯一的非高收入经济体。推动创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显著进展,我国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平台经济、无人零售、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等跻身世界前列,增强了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

  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高质量发展植入了绿色基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政府积极推动,企业和居民广泛参与,使绿色发展成为发展新方式。

  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成为全社会共识。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推进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扩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将有效改善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现阶段,我们必须践行新发展理念,有效应对和解决新挑战、新问题,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着力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取得新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线。近两年,“三去一降一补”取得积极进展,但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价格扭曲和市场壁垒仍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约因素。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处置“僵尸企业”为突破口,建立市场化、法治化退出通道,真正解决“退不出、死不了”的问题,切实提高市场效率。进一步放宽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民航、电信等行政性垄断行业的准入限制,通过打破行政性垄断、促进市场竞争,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着力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上取得新进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市场监管,建立消费品质量溯源体系。降低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等服务业准入门槛,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同时降低服务成本。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中国质量”与“中国速度”一样享誉世界。

  着力在推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进展。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加强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促使企业摆脱对资源和要素消耗较多的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依赖,更多地依靠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品牌建设和无形资产投资,推进传统制造向以研发为基础的新型制造转型,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高端化和个性化需求。

  着力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取得新进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要求。当前,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重要位置,把控制企业杠杆率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作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去杠杆,依法依规对“僵尸企业”实施破产清算,切实有效降低企业债务水平。按照“开前门”“堵后门”的原则,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法治化管理,推进对债务信息公开和债务风险的动态监管。加强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薄弱环节监管,坚决打击各种违法违规金融活动。

  着力在污染防治上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发展必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要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深化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环境监管法律法规,优化监管组织结构,增强专业性和监管能力,提高环境监管有效性,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着力在建设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上取得新进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原有体制机制难以适应“质量追赶”目标的要求,必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通过促进市场竞争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公平竞争。淡化经济增速指标,加快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和政策体系,用先进的标准促进质量提升。同时,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把质量效益、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生态改善等作为考核内容,用全面的考核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