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韩庆祥来源: 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他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及其影响。之所以如此强调,是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它对党和国家工作会提出许多新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在本质上就是围绕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来确定的。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在揭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现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句话,“和”之前,讲的是“需要方”;“和”之后,则讲的是“供给方”。因此,唯物史观是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哲学方法论。

  社会主要矛盾从需要状况和供给状况及其关系状况,体现着一定时代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实际上,整个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都与需要和供给及其关系有关。从宏观来看,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等领域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解决需要与供给之间的关系。从中观来看,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组织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服务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从微观来看,一切个人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满足他人、社会、国家的需要。由此来看,要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就必须从人们的需要状况和供给状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状况入手。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不仅如此,需要和供给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还可从“主要矛盾—根本问题—根本任务—工作重点”的逻辑中体现出来:在“主要矛盾”中蕴含着“根本问题”,如在上述所讲的主要矛盾中,“落后的社会生产”,就是当时整个时代、社会所存在的根本问题;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这里,“根本任务”与所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一致的;而完成“根本任务”,也就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正因如此,1978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任务都是为了集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都是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整个社会存在作出准确判断,对整个时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作出正确研判,最根本的分析框架,就是要从人民的需要状况、供给状况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状况入手。这是我们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和前提。

  先看十八大以来人民“需要”的总体状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民的吃喝住穿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收入得到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也得到很大改善。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如此,今天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拓展了,人民的需求在质量上也升级了,这集中体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再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整个社会的总体“供给”状况。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然而,今天我国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南北方、城乡、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发展不充分。这既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是很高,也体现在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升级方面。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和判断,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总体上反映了当今我国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状况及其特点,牢固树立落实新发展理念,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的整体转型升级,迎来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才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