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历史中汲取营养

2018年12月31日 19:44:19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韩伟锋 赵人杰

  这里是一片红色文化的热土;这里遍布着10多处红色文化旧址,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吉鸿昌将军纪念馆、杜岗会师纪念碑、“西瓜兄弟”故事发生旧址等,已成为武警河南省总队周口支队建队育人的红色课堂和精神家园。

  周口支队除了把驻地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个红色故事都当做鲜活的教材外,还在政工网开设网上史馆、荣誉室,组织官兵创作漫画、情景剧,开展“军营朗读者”“强军故事会”读书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让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具生命力、更具时代感,更有温度和韧度。就像该支队队歌所唱:“沙颍河流淌着我们的热血,豫东平原诉说着我们的忠诚,抗洪抢险打头阵,处突反恐当先锋……”他们传承着地域红色文化的基因,熔铸着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该支队政治工作处主任张明告诉笔者:“充分挖掘和利用驻地红色文化资源,搞起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更有底气、更接地气。特别是与当前部队开展的‘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相结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雄故里写奉献

  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县城内的吉鸿昌将军纪念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而建。驻守在吉鸿昌将军故里的武警扶沟中队官兵,在传承吉鸿昌精神中留下许多佳话。

  在中队荣誉室里,放着一个“铁碗”。“铁碗”是老兵向成创留下的,已经有20年的历史。向成创曾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当年在退伍仪式上,他手捧这个“铁碗”说:“这几天我思来想去为中队和战友们留点什么呢,我想起了吉鸿昌将军纪念馆里存放着一个碗,上面写着‘当官即不许发财’,时刻警示着我们要严于律己。我决定,把伴随我12年的铁碗留给大家,以此共勉!”

  近些年来,中队官兵继续传承吉鸿昌将军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喊出了“爱岗敬业、爱军精武、爱国奉献”的口号,奋发图强,争先创优。中队建设面貌焕然一新,成功迈入先进中队行列。

  “西瓜兄弟”谱新篇

  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河南省淮阳县李楼村宿营,有一对“西瓜兄弟”,老大在村东的大路边种瓜,之前遇到溃退的国民党军队,这帮匪兵蜂拥而至,把西瓜抢了个精光;老二在村西的小路边种瓜,遇到了急行军的刘邓大军,解放军秋毫无犯,无一人下地摘瓜。新华社随军记者黎辛采写了600字的小通讯《西瓜兄弟》,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这篇通讯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驻守在当地的武警淮阳中队官兵,以故事中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爱民事迹为镜子,广泛开展爱民助民活动,谱写了“光荣传统代代传,拥政爱民花常开”的新篇章。

  该中队连续23年坚持到县光荣院开展尊老敬老慰问活动;累计为失学儿童捐款12.81万元,资助失学儿童26人;与3所学校签订共建协议,选配9名官兵为校外辅导员;每年向县血站无偿献血……大爱无言献真情,他们的事迹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汲取革命先辈战斗精神

  杜岗是位于河南省西华县城北4公里的一个村庄。1938年10月11日,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和奉河南省委之命由吴芝圃率领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肖望东率领的游击“先遣大队”,在杜岗胜利会师并进行整编。这里素有“小竹沟”“小延安”之称。驻守在这里的武警执勤中队官兵,经常在杜岗会师纪念碑前开展教育活动,汲取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圆满完成看押执勤、黄庄救援、抗洪抢险等任务。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对革命先辈战斗精神的最好弘扬,就是落实到练精练强能打胜仗的本领上。”支队长杨大岭对笔者说。

  在练兵备战上,支队党委“一班人”态度鲜明:“战斗力是练出来的,这道‘硬杠杠’绝不能有半点含糊!”在今年第三季度“魔鬼周”极限训练射击考核中,该支队取得片区7个项目5个第一的好成绩。

标签 - 铁碗,吉鸿昌,杜岗会师,红色文化,西瓜兄弟
网站编辑 - 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