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文明复兴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答本报问

2019年05月08日 09:39:58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学习时报:必坚同志,一段时间以来,您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这个命题及其内容作了很多阐述,其中不少重要的观点也在本报发表过。最近,您又进一步提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质内涵是中华文明在二十一世纪上半叶的复兴。请问您是怎样考虑这个问题的?

  郑必坚:我们说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刻实质内涵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这里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和平崛起”与“文明复兴”的关系。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来看,所谓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以文明的方式来应对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众多难题和种种挑战,在自主创新中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

  我们多次说过,在中国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的进程中,面临着三大挑战,这就是: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的挑战,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两难问题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要靠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些话大家都已耳熟能详,然而要真正把它们变成全国范围、全体规模和深入持久的自觉行动,归根到底还有赖于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升,有赖于最广大人民以文明的方式去正确应对三大挑战。

  其中,最具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文明特点的,就是我们主张超越旧式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创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而又使我们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崭新的工业化道路。

  这就要求我们超越不合时宜的社会治理模式,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此应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两难问题的挑战,进而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文明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

  这还要求我们超越近代以来后兴大国崛起的老路和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冷战思维,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以此来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来建设一个和谐世界。

  事情很明白,只有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才能真正做到以文明方式去应对我国现代化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这也就是说,只有从当今时代要求出发的中华文明在自主创新中的复兴,才是我们所理解的中华文明的复兴。

  第二,从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来看,所谓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以文明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部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总是由先进文化引领,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民族。今天,国际社会认同中国的“崛起”,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连续二十多年以平均百分之九以上的增长快速发展;而国际社会有人担心中国崛起会威胁别人,则既有出于意识形态偏见而把中国“妖魔化”的原因,也有我们自身文明建设不足引起的问题。这后一方面,即我们自身文明建设不足的问题,我认为也很值得深刻注意。这是因为,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中华文明同世界文明相交汇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而使中华文明愈益向世界显现其亲和力、感召力,则是中华文明同世界文明相交汇的又一方面。这里当然包括众多课题,不仅有狭义的文化、教育,还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以至治国理念、“战略文化”,等等。

  说到这里,我还想专门提到一点,就是我们的民族心态同中国迅速提高的国际地位是否适应的问题。一百多年来,在旧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存在着崇洋媚外和盲目排外这两种不健康的心态,长期落后又使许多不文明行为成为社会生活的消极方面。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条件下,尤其在中国大踏步地走向世界的新进程中,某些历史遗留的不健康心态往往又经由种种不文明的举止行为而被放大了。这些问题不仅会在市场竞争中影响我们的国际声誉,在国际合作中影响我们的国家形象,而且很容易为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渲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提供口实。所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那就不仅要在世界树立起“和平中国”的形象,而且要树立起“文明中国”的形象,这已经是一项很迫切很实际的任务了。

  第三,从我国自身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的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实现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的强国梦,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

  大家知道,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只是近代以来落伍了,并为此遭受了深重的屈辱和苦难。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做着强国富民之梦,其间历尽艰辛和曲折,直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大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为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奠定了政治基础。正如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前夜所指出的那样:“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新中国的成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开始了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自从我们国家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更赋予这个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这个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我认为,以上这两大段所总结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强国梦”逐步实现的进程,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进程,既不能是全盘西化的过程,也不能是复活旧学占统治地位的过程,而只能是在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过程,是一个中华文明在自主创新中实现复兴的过程。

  学习时报: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一个宏大的目标,也需要一个长过程。就当下来说,问题的要领在哪里?做什么?怎么做?

  郑必坚:如果把“和平崛起”与“文明复兴”这两句话,进一步集中起来,落到实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以为,就是我们党从十六大以来,经过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越来越明确起来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在我看来,中华文明的复兴,当然需要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但又决不仅仅是文化建设,而是要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这五大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同志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表明,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已经形成,并且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可以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相媲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核心理念。

  学习时报:那么您认为应当怎样理解、把握这个核心理念?

  郑必坚:首先一条,是要继续依靠发展,依靠科学发展。回顾中国二十多年和平崛起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也说过:“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毫无疑问,依然要靠发展,要靠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要求,这是解决当代发展问题的前提。旧式工业化道路是以利润为唯一导向,以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为特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的。而中国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则应当注意以人为本,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特征来实现。当代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日益突出的智能化特征、国际化规模和人性化方向,推动科技和人文进一步直接地融合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之中。也就是说,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不仅表现在生产力的“硬件”因素上,而且也表现在生产力的“软件”因素上。

  当代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要素结构和作用方式已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的这种巨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完全符合并准确反映了当代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要求。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二,是要依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依靠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我们党提倡社会和谐,决不是否认矛盾存在和矛盾斗争,而是要求在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同时,继续深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戮力改革攻坚,并且通过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稳健改革和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来妥善处理各方面社会矛盾,这样来保持和发展社会和谐,不断地把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到新的水平和境界。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包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仍然以阶级斗争为纲,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激化种种矛盾。只有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人民安康。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时,把“民主法治”放在第一位,是极其重要的。

  第三,是靠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靠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人做事严守诚信,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更要讲诚信。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要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中央为此做过两次决议,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已经明确。二十一世纪中国国民的基本素质,不仅应当包括基本文化素质,基本科学人文素质,基本职业素质,而且应当包括基本伦理道德素质。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树立荣辱观的八项内容,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热烈响应,这决不是偶然的。整体国民素质提高的艰巨任务,需要持久努力,需要正规学校教育,需要广泛社会教育,更需要广大国民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意识的不断增强。

  第四,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历史时刻,还要特别强调一点:无论坚持科学发展也好,健全民主法治也好,倡导诚信道德也好,归根到底,都是要落实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上来,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惠和希望,并且经过有系统的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国十三亿到十五人口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逐步达到新的文明高度。因此,在继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把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当前发展社会事业,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而且直接同最广大人民的生计和安全息息相关。

  总之,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我们就一定能够通过长期努力,通过分阶段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

  学习时报:这样来看,确能更加看出当代中国正处在一种多么深刻的社会变迁之中。

  郑必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与文明复兴,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次具有重大现实和长远意义的伟大超越。历史呼唤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自觉推进十三亿乃至十五亿中国人的国民素质的自我改造,推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自我改造,还要推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改造。这三项改造,也可以叫做新的“三大改造”,而且是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础上的新“三大改造”,合起来说,也可以叫作新的“一化三改造”。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将贯穿中华文明复兴的全过程。与此有关的众多课题,无疑需要我们进行广泛、深入和持续的探讨。

  学习时报:除此之外,在中国发展的问题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直是国际上各类朋友关注的焦点。让世界真正了解、更加了解中国,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郑必坚:要看到,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的盛举。中华文明的复兴决不意味着世界范围内文明冲突的激化,恰好相反,正如胡锦涛主席去年在出席APEC会议上的主旨讲话中所说的那样,“各种文明之间、各个国家之间应该本着开放的思维,实现共赢”。一个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文明的复兴,它与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共存和沟通,将大有助于当代世界真正的和平与稳定。

  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说明,各种文化、各个国家的发展,只能按照各自的特点和需要,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统一的“模式”,更不应把什么“理想模式”强加于人。至于中国,我们认准一条——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所谓中国“经济威胁论”和“军事威胁论”之外,现在国际上又冒出来一个说法:由于中国发展快,中国模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有吸引力,这又构成了“威胁”,叫做“模式威胁论”。对此,我们同样是清醒的,我们决不会向外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我们历来讲,中国只输出电脑,不输出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只会有利于同世界人民一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决不会给世界带来任何意义上的威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和平发展,文明复兴,中国将以“和平大国”、“文明大国”、“可亲大国”的形象出现于世界。

标签 - 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崩溃论,中华文明,中国的发展,文明冲突
网站编辑 - 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