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提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力

2019年05月31日 07:31:46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张建华

  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排在第一位。会议强调“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把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新机遇,在开放的环境中推动自主创新,补上核心技术等发展短板,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大力促进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

  关键核心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瓶颈。关键核心技术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二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三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具有不可复制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区域产业系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在许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有短板,许多核心的工业制品仍然大量依赖进口。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我国的产业发展就会始终处于被动、跟随的状态,很难成功实现转型升级,还可能被长期锁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振兴先进制造业,必须下决心不再搞低端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从过去的发展经验教训看,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只有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我国才能实现从“跟跑者”向“领跑者”的转变,在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核心芯片、核心基础软件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切实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枢纽。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产业结构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变,产品结构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转变,抢占全球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真正的核心技术需要自主创新

  在改革开放初期,企业“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并未如愿以偿。外资企业往往希望得到中国的市场,却不愿意出让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国之重器是市场换不来、有钱也买不来的,必须要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在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将技术分类搞清楚,哪些是可以引进但必须安全可控的,哪些是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哪些是可以合作开发的,哪些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的。

  从认识层面到实践层面实现科技攻关的“自力更生”,现阶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抓好顶层设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创新实现规模效应和良性循环。技术创新的内涵是知识生产。相比于创新投入,制度创新更为重要,这涉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一系列制度。二是创新战略部署。一方面,要清晰认识到现阶段关键核心技术的“命门”所在,如以高性能计算、移动通信、量子通信、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各学科和跨学科的基础研究,为占领未来关键核心技术高地打下基础。创新不是现有技术与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革命性”变化,基础研究是引领未来技术“革命性”变化的核心力量,所以对各学科的基础研究均应予以重视,不应差别对待。

  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最终目标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在不同层面,关键核心技术的作用范围是不一样的。基础技术、通用技术是发展的保障,是夯实现有技术基础和实现未来技术“领跑”的内核所在;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是指在部分领域掌握领先技术,这是保证技术安全和技术平衡的关键所在;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决定产业的升级换代,掌握该类技术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弯道超车”,而这又离不开对基础技术、通用技术的探索以及对技术安全和技术平衡的保障。因此,在核心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要保障上述三方面技术的均衡发展。

  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

  增强制造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需要突破多方面的障碍。例如,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处理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关系,特别是利用国有企业资金和人才优势专攻关键核心技术,调动民营企业共建和提升产业链体系;发挥金融体系支撑技术创新的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需要全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模式;处理好对外开放和自主可控的内在关系,自主创新并不是封闭式创新,而是要继续开放式创新。因此,要着重抓好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推动基础设施优化升级。要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关键在于提升研发强度,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关键是研发人才的聚集,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创新人才,释放创新人才活力。要加大对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形成有效创新激励机制。

  第三,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强化创新条件支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要突出重点,找准定位,抓住关键核心环节,加大力度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实施重大科技基础研究专项、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和重大科技示范应用专项,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

  第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围绕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中心任务,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注重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效率、产出质量、分布结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引领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深化改革打造完整的创新链条和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应用促发展,加强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

  第五,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着力解决科技活动中的各类“孤岛现象”,包括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不畅、大学人才培养脱离需求、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停滞、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困难、国家在全球创新价值链中定位模糊等,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加强在前沿科学及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联合研发、区域间的开放创新合作、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的搭建,推动建立项目、平台、区域等多层次的科技对外开放合作体系,构建开放创新大格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下功夫的精神。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贯彻新发展理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17VZL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标签 - 核心技术,核心芯片,技术分类,技术密集型,创新力
网站编辑 - 唐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