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兰靖 樊军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性基础

2019年08月22日 15:27:42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闪兰靖 樊军军

  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世界各国都成为“地球村”的成员,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共同的困境与挑战。开放发展、融入全球化进程是世界各国必然的选择。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必然成为关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是实现“共同”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共同性基础尤为重要。

  建立尊重他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选择基础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疆域面积、发展程度等方面呈现出大与小、强与弱的差别。同时,世界各国由于各自历史、文化等不同,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选择的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特别是19世纪以来,广大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民族纷纷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建立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确立适合本民族国家发展的社会制度,开启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合作的广度不断扩展,合作的深度不断开拓,共谋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意愿不断增强。各个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应当采取和平与平等的方式实现分歧的化解和冲突的解决,构建持久和平的世界。因此,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维护国际社会公平与正义,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把本国的意志强加给他国甚至诉诸武力干涉别国内政,成为构建国际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尊重各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选择国家发展道路的权利,都应该尊重彼此社会制度,观照彼此国家核心利益与发展关切,并享有平等的国际话语。在此基础上,共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威胁与挑战,从而实现共商共治、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因此,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更加需要建立尊重他国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选择基础。

  建立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

  当今国际社会,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由于历史、生态环境、文化共享模式等造就了独具本国、地区和民族特质的文化与文明,文化差异、文明多样构成了当今多彩世界。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间经济、文化等交往密切,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与吸纳,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常态,不同文明的智慧助推着人类社会的繁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证明:世界不可能只有一种文化,只有一种文明形态,只有一种价值观标准。因此,文化与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存在使得追求世界文明一维性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基础和现实选择。不同文明之间只有秉持尊重、开放、包容、互鉴,才能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和谐,而所谓“文明的冲突”论调与预期必然也不会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在互动交往中取长补短,推动不同文明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实现未来世界社会多元共生、和谐共荣。

  建立尊重各国人民平等的民心相通基础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关系的复杂社会生态系统。作为子系统的各国与人民由于发展历史的非同步性和非对称性,造成世界各国在综合国力、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当今世界仍有部分国家的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于世界平均发展水平,饥饿、贫困、疾病、灾害、环境质量恶化等依然困扰着这些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国际社会局部地区由于种族、民族、宗教等原因冲突不断,动荡不休,给该地区的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造成严重障碍;恐怖主义也成为全球治理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的产生不应归咎于某一特定社会制度、民族、种族、宗教等,更不应该演化成现实版“傲慢与偏见”的依据。世界各国人民在发展程度上存在先进与落后,人种上存在自然生理特征的差异,信仰上表现出多重性,但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离不开世界上不同文明的贡献,离不开不同民族的智慧。所以,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是人类社会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反对一切针对特定民族、种族、人民、宗教的歧视、偏见和刻板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与实践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立民心相通基础,从而实现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彰显了中国对人类发展历史和当代多样态世界取向的认知,聚汇了世界各国对人类社会美好发展的共性追求,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方案。积极推动建设国际社会共同性基础,既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也是人类社会持久和平、繁荣发展、多元共生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 - 人类命运,人类社会,国际社会,共同体,社会制度
网站编辑 - 曾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