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的亚洲宣言

2019年09月06日 14:08:35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欧阳康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背景下,保守主义、逆全球化倾向在一些西方大国沉渣泛起,“文明冲突论”“文明优劣论”甚嚣尘上。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把亚洲文明、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进程之中加以考察,并从中华文明对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贡献等多维视角,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人类文明观、亚洲文明观和中华文明观,发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亚洲宣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撑。

  1.直面“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劣论”

  “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劣论”从来就有,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和重点。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各种族、民族和国家在不同地域诞生、繁衍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明和文化类型,这本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由于各民族文化、各地域文明之间存在性质差异和发展程度差异,在文明的交汇与文化的传播中先后产生过各种形式的“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劣论”,甚至直接陷入极端种族主义和原教旨主义,导致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甚至种族杀戮和文明征伐,严重破坏了人类文明的整体性存在与共同性发展。

  近代以来的世界现代化是以一些发达国家与民族掠夺欺凌落后国家与民族作为代价的,在此过程中,强化了“西方文明优越论”和“西方文明中心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文明进步,民族平等和国家平等成为时代性价值取向。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大国博弈的格局中,亚非拉国家与民族获得了较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力量对比逐渐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在联合国的主导下,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逐渐成为共同意识,不同民族尤其是弱小民族的文明与文化得以保护和发展。随着苏东剧变和冷战结束,意识形态冲突相对淡化,基于经济利益和国际地位的文明与文化问题再度凸显出来。在此背景下,亨廷顿于1993年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冲突将在21世纪成为世界冲突的主要形态。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美国切身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态势和世界力量对比的新变化,近年来,美国政府把保守主义提升为国家意志,所谓的“美国优先”和“美国再次伟大”,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美国文明优越论”,是对经济全球化的恶性冲击,也会加剧文明冲突。不久前,美国一些官方人士把中美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界定为中美之间的文明冲突,值得关注和警惕。

  直面复杂背景与严峻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专门谈到了在当今极度复杂的世界格局中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差异、优劣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观。首先,客观承认和自觉尊重各种文明的价值。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其次,正确认识和对待文明的差异,因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再次,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各种形式的“文明优越论”。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最后,始终坚持文明对话互鉴的原则和方法,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赢。

  2.阐释亚洲责任和亚洲共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造福亚洲国家的重要途径。亚洲国家既承载特殊责任,也要履行相应使命。

  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古代人类文明发展中,亚洲文明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亚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均在这里诞生。人类文明发展离不开亚洲人民、亚洲各民族的积极探索与创造。当代亚洲文明在当代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客观来说,近代以来,西方率先走向现代化,成为20世纪世界文明的领头羊,亚洲逐渐在近代文明发展中落伍。于是,西方文明似乎成为人类文明的唯一标准、唯一代表,似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中心主义成为世界文明理论的主导理论。一些落后国家与民族甚至不惜全盘西化,却造成不少人间悲剧。如今,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在当前全球治理格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世界中心的转移。应该说,在当代世界经济中,亚洲国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随着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的快速崛起,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被开辟。只要亚洲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亚洲国家增强团结互信,共同肩负起促进亚洲繁荣发展的共同责任,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就能对发展人类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在此背景下,强化和提升亚洲共识,对于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应该看到,今天的亚洲是一个广袤的地区,47个国家以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当今世界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从内部来看,亚洲国家历史有长有短,国度有大有小,发展有先有后,水平有高有低,国力有强有弱,存在着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差异,也存在共同的发展愿景。亚洲各国应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概括提出亚洲人民的三大期待,即“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的亚洲”“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这三大期待,指出了亚洲国家共同努力的方向。维护和平是每个国家都应该肩负起来的责任,实现安居乐业、普遍安全,需要各国互尊互信、和睦相处,广泛开展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经济发展是文明存续的有力支撑,远离贫困,实现富足安康,需要各国合力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是增强文明活力的应有之义,远离封闭、实现融会通达,需要各国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因此,要促使亚洲地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这个重大战略问题上,形成更多的共识,开展共同的努力。

  3.明确中国立场与中国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发展一方面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也遭遇到各种疑虑、误读甚至恶意攻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当代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重要路径。

  从内在关系看,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从内在动力看,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从价值取向看,内谋民族复兴、外求共同繁荣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共同追求。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这些优秀民族品格可以充实与提升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品格。

  为了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点主张,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一重要论述,聚焦思想、体制、政策与方法等方面,对于亚洲国家进一步通过对话加强共识,推进文明融通、促进共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这展示了一种开放的心态,也表明了中国人民与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创辉煌的决心和信心。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必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作者:欧阳康,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标签 - 互鉴,亚洲人民,多维视角,大国博弈,文明对话
网站编辑 - 唐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