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文化自信为伟大事业注入永续力量

——访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

2019年12月30日 12:02:47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王雅婧

  嘉宾简介:

  张国祚,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曾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同时深刻阐明了文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为深入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这一重要论断,本期栏目特邀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请他为我们进行阐释。

  1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离不开文化的精神支撑

  记者: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对此您如何理解?您觉得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张国祚:首先,文化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我们现在讲“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的大问题。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就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或者说永续的力量。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离不开文化的精神支撑。

  此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是国家治理和发展的目标之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的强大,还包括文化软实力的强大,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文化自信,具备了应有的精神气质、理想信念,才能走得更远。

  记者:《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制度设计。在您看来,这一制度设计有怎样的意义?

  张国祚: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制度设计,这是对我国几十年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益经验的一个系统总结,是通过制度的形式对我们在文化领域的实践成果进行巩固。这彰显了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依据,为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凝结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指明了方向。

  2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素来有着深沉厚重的精神追求,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即使近代以来饱尝屈辱和磨难,也始终怀揣民族复兴的梦想

  记者:《决定》指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您觉得“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国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伟大精神力量的民族,这种精神突出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非常丰富,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在革命年代,爱国主义在我们革命文化中体现的也尤为突出,正因为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能坚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我们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当中的比如说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是既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构筑中国价值,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核心价值观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没有精神追求的民族和国家就没有信仰、没有敬畏、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激情,难免停滞和沉沦。同时,核心价值观还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非曲直、真假善恶、正谬美丑的价值判断标准。一个没有价值判断标准的民族和国家,不可能确立共同理想信念,很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很难推动国家健康发展,更不可能赢得国际尊重。

  中国力量我认为是由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凝聚而成的,是将近14亿中国人民智慧与力量汇聚在一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展现出的伟力。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素来有着深沉厚重的精神追求,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即使近代以来饱尝屈辱和磨难,也绝不自甘沉沦,而是始终怀揣民族复兴的梦想,追求光明美好的未来。我们如果把全民族的这种文化创造活力激发出来,把全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发出来,就会形成强大的力量。

  记者: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您认为,我们的文化有哪些能够“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因素?

  张国祚:我觉得因素很多,其中一个是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被中国共产党所掌握。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指导作用,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充满创造力、感召力、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指引着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另一个是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有这么多民族,国情这么复杂,发展不平衡,现实又存在这么多矛盾和问题,更加需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凝聚力。因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团结人民、支撑国家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

  鲁迅先生刚开始留学日本时是学医的,他后来之所以弃医从文,是因为一部日本纪录片刺激了他。鲁迅意识到:一个民族不管有多么健壮的体格,只要没有强大的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只配做看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人民之所以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唤起了全民族的觉醒,激发起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3 一方面要勇于坚守中华文化的底色和品位,守住我们文化的“根”,另一方面要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中的长处

  记者: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该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品格和自信,进一步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

  张国祚: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文化一方面要有勇气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勇于和各国文化争芳斗艳,勇于坚守中华文化的底色和品位,守住我们文化的“根”,不要迷失自己。

  另一方面应当有勇气走向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的世界文化,包容和尊重世界上和我们不一样的文化,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中的长处,不要故步自封、孤芳自赏,要乐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是万紫千红的,同样我们也希望各个国家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所谓“各美其美”,是说各种文化都可以自信,这是一种境界;“美人之美”,是要有勇气看到和承认别人文化的美,这是较高境界;美美与共,就是相互学习和欣赏别人的美,这是更高境界;而天下大同,则是最高境界,各种文化在本质上是殊途同归,人类最美好的文化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相通的。

标签 - 伟大复兴,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建设,文化基因,文化领域
网站编辑 - 李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