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头 万象更新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青海涉藏工作综述

2020年09月03日 17:28:03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这里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垠。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在这里,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在这里。

  这里有把对党的感恩化为维护民族大团结家族精神基因的尼都塔生一家四代人,这里有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一心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尖措……这里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经济高质量发展,这里就是青海。

  岁月,像一支如椽巨笔,记录了青海涉藏六州五年来历史性跨越发展。青海落实涉藏六州各类转移支付补助2470亿元、中央支持政策规划建设项目投资1896.5亿元,十三五期间落实援青资金近93亿元;2019年青海涉藏六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1139亿元,比2015年累计增长约2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81元、11556元,较2010年增加1.33倍、1.75倍,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党中央的深切关怀与国家始终如一的支持是青海发展的坚强支撑。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着眼点着力点,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落脚点,提高政治站位,立足青海实际,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大局,持续推动青海涉藏六州快速发展和长治久安,各族干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青海迈入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宗教和顺、人民安居乐业、生态持续向好的历史最好时期。

  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涉藏工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谋划涉藏六州发展稳定,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措施,为涉藏六州发展进步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青海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采取主题教育、培训研讨、媒体宣传、万名干部下乡等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农村、进牧区、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网站,唱响学思想、用思想的时代最强音,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始终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放在首位,担负起做好涉藏工作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改善民生作为第一工程、保护生态作为第一任务,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入人心。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推进“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持续强化涉藏六州领导班子、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和藏族党员队伍建设,党在涉藏六州的执政根基更加巩固,党和政府在涉藏六州的凝聚力显著增强,各族干部群众感恩意识、向心力不断增强,爱党爱国爱领袖爱社会主义蔚然成风,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涉藏六州现代化充满信心。

  青海始终绷紧居安思危这根弦,始终充满风险忧患意识,抓节点、抓重点、防风险,打牢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执政根基。2020年5月8日,藏传佛教界代表人士宗教政策学习班在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开班,并向全省藏传佛教寺庙发放三种学习资料。新当选的青海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各大藏传佛教寺庙的活佛、经师、堪布以及驻寺干部百余人参加第一期学习班,接受为期9天的宗教政策和活佛转世等培训学习。

  坚持重在基层、重在平时。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青海化,以“党建引领涉藏六州社会治理”带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实施青川甘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创新县域治理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经验”、玉树藏族自治州“村寺并联”、海南藏族自治州“党建+村规民约”等治理方式,打造“三种类型、四个层级”治理模式,切实推进涉藏六州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由粗放向精细、由应急向常态、由集中整治到依法治理的历史性转变。

  民生福祉“置顶”,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青海坚持以深度贫困地区绝对贫困清零为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增进了涉藏六州民生福祉。

  果洛州玛沁县下大武乡清水村的村民华杰,2015年被确定为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的扶贫干部得知他很喜欢摩托车,就让他参加政府组织的摩托车修理培训班,培训毕业后,他贷款3万元,加上政府扶贫资金小额贷款的2万元,成功开起了自己的摩托车修理铺。现在,加上分红、补贴的钱,一个月的收入能达近万元。华杰对记者说:“我们的住房政府也解决了,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

  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数的98.4%,是以藏族为主体的纯牧业县。脱贫前,这里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青海省深度贫困地区之一。黄南州始终把易地搬迁作为换穷业、挪穷窝、拔穷根的关键举措,在实施易地搬迁的安置过程中,坚持搬迁与乐业并重,做到了干部帮扶、产业发展和培训就业三个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泽库县建设搬迁安置点39处、搬迁安置牧户6596户25659人,其中建档立卡易地搬迁贫困户5525户21177人,约占建档立卡搬迁户20%。

  青海始终把发展作为头等大事、作为涉藏六州长治久安和团结统一的根基,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培育发展生态、数字、循环、飞地“四种经济形态”,持续建设“五个示范省”,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对口援青等重点工作,涉藏六州机场、省会至州府高速公路、“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特高压直流工程、藏文信息化、有机畜牧业、文化旅游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和特色产业落地。

  保障和改善民生,涉及群众生产生活方方面面。青海瞄准“精”“真”,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施策,打好生态、旅游、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扶贫组合拳,强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率先开展“精神脱贫”行动,“控辍保学”经验在全国推广,33个县市全部实现脱贫摘帽。青海涉藏六州进入了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新阶段,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形成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态势。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如今,在青海大地上,各民族共建、共居、共学、共事、共享、共乐团结的乐章全面奏响,和谐的旋律引人入胜。

  生态持续向好,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青海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发展定位,高度凝练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政治要求和实现路径。

  青海坚持以“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为根本,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接通道,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发源于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约古宗列地区的黄河,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曲麻莱县是黄河源头第一县。格求一家住在海拔4650米的黄河源头,世世代代守护着母亲河的大小泉眼,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开后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生态管护员,继续守护着母亲河。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目前,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日夜忙碌在森林草原和湿地荒漠,为生态安全保驾护航,已成为民众参与生态保护、分享保护成果的成功案例。

  2019年8月19日,由国家林草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西宁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青海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立省之要,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屏障安全的责任,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率先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稳步实施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价值源于需要、重在体现。青海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可可西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名录,成为中国面积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遗产地。率先建立草原、公益林生态保护补偿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建立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

  责任源于使命、重在担当。青海出台“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纲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网络监测体系,协同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基本完成自然保护地本底调查,三江源草地整体退化趋势有效遏制,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达6%以上,长江、澜沧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Ⅰ类,黄河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

  夯实生态基础,不断实现生态价值保值增值。雪豹、藏羚羊等种群数量大幅增加,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超过70%;举办清洁能源发展国际高峰论坛,“青电入豫”工程正式启动送电,“绿电特区”、“绿电7日、9日、15日、百日”不断刷新世界纪录,青海清洁能源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包容和谐共生,汇聚起民族团结进步的磅礴力量

  青海坚持以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牵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和美共荣的正向格局。

  海南州是一个宁静和谐的地方,这里有藏族、汉族、回族等28个民族的47万兄弟姐妹。或许是长久以来与广袤草原为伴的缘故,这里的各族群众拥有更加博大的胸怀,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中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力量。

  正是中华文化强烈的向心力,涵养了少数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心灵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青海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领域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的部署,制定“施工表”和“路线图”,压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并贯彻到基层,实现了“虚功实做”,广大党员干部敢于亮剑,担当作为更自觉。

  在全国开创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的领导体制,省部合作共建“民族团结进步大省”,颁布实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在全国首创创建工作专项考核,在全国率先出台示范地区和单位动态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实施创建第三方评估,实施创建“十进”活动,打造各级各类示范典型3700多个,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搭建“青绣”品牌平台,加力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繁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已成为各族群众最大公约数,8个市州全部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过半数的县市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所有县市区创建成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形成了“南滇北青”金名片,走在了全国前列。

  形成强大合力,实现青海长治久安

  玉树州杂多县“脱贫攻坚”易地搬迁户尕玛扎江是最先挂起领袖像的人,他红着眼睛激动地说道:“党和国家替我做了所有顶梁柱该做的事情,所以我也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毋庸置疑,党中央治藏方略以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着眼点,高瞻远瞩、顺应民意、顺乎历史潮流,体现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方针的成功实践,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爱涉藏重点省的深厚情怀。

  党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光辉照耀下,青海涉藏六州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日新月异,这是基础设施建设翻天覆地、藏族群众受实惠最多的五年,是涉藏六州发展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彰显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强大生命力。青海六州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成功实现从应急治理向持续稳定转变,正在走向长期稳定、全面稳定的新阶段。

  青海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执行中央决策;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稳藏和建藏的关系,保持奋斗追赶态势,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始终坚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高青海六州战略地位,不断拓展六州发展空间;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算好“绿色账”、打好“绿色牌”、走好“绿色路”,巩固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坚持涉藏工作“一盘棋”思想,坚持缩小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始终坚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盛夏的青海景色宜人,蓝天、白云、湖水与草原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迎接着慕名而来的游客;农牧区洋溢着勃勃生机,乡村旅游业、特色农牧业等各类产业蓬勃发展,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获得收入。让青海的格桑花更加烂漫,最关键的是搞好团结,最管用的是凝聚人心。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我们就能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青海长治久安。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