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纪念碑铭刻了一段守望相助的佳话

2020年11月12日 11:15:01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记者 孙珉 李达 徐辉冠

  1998年嫩江特大洪水,冲毁了有着300年历史的达斡尔族老村——哈拉村。

  仅仅一年后,在全国政协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一个崭新的达斡尔族村庄——哈拉新村诞生了。

  图为以达斡尔族乐器四弦琴为造型的哈拉新村大门。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供图

  二十多年来,在党的关怀下,哈拉达斡尔族村全面奔向了小康生活,逐渐从一个被特大洪水冲毁的贫困村,发展成为独具达斡尔族民俗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农村,被誉为“中国达斡尔族第一村”。

  走进哈拉新村,迎面就是以达斡尔族乐器四弦琴为造型的大门。

  图为哈拉新村的莫日根雕像。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村中广场达斡尔族莫日根的雕像后面,有一块建村纪念碑,记载着建村的历史、捐款人及捐款单位,那是一段至今还在村民口中相传、心中感念的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佳话。

  1998年8月,嫩江大洪水,老村长吴保胜回忆说:“我们村南侧一片汪洋,70多户的房子倒塌。”

  1998年8月3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了梅里斯灾区,1998年9月23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视察了哈拉村临时安置点,1998年9月,黑龙江省委领导为哈拉新村选址。领导们把新村设在地势高的岗地上。

  老村长吴保胜说:“选完址后第二天就上人开工了。 党委书记告诉我,老吴啊,你们哈拉妥了,这个新村给你们哈拉村了。”

  为了筹建哈拉新村,全国政协和很多单位、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图为镌刻在莫日根雕像底座下的捐款人员及单位名单。徐辉冠/摄

  全国政协为筹建哈拉新村筹集捐款3000万元。

  新村于1999年7月全部竣工,新建的美丽家园让村民们激动不已:四个区域里一排排整齐的别墅式村居,户户水泥路,家家自来水,村内基础设施规划齐全,民族小学、饭店、商店和区敬老院井然有序。各区域风格统一而又自成格局,小院保留了达斡尔族的民俗习惯,建筑则彰显现代的新农村气息。

  1999年7月16日入住那天,全国政协给了村子一把金色的大鈅匙。

  村支部书记多雪英说:“全国政协把这个房子交给我们的时候,就给我们这把金灿灿的钥匙。这把钥匙是沉甸甸的,在我们心里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感情。这把钥匙打开千家万户的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种感恩,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我们达斡尔族同胞的呵护,我们无限感激。”

  哈拉新村从此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达斡尔族村民开始走向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图为哈拉新村全貌的航拍图。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供图

  哈拉新村是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雅尔塞镇的一个村。

  从地图上看,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酷似包在齐齐哈尔众多区县中的一个石榴籽。而达斡尔族的历史,更形象说明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

  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

  图为在哈拉新村草原上采摘库木勒的达斡尔族村民。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供图

  达斡尔族能征善战,能歌善舞。历史上,达斡尔族北抗沙俄、南迁嫩江、放排渔猎、歌舞竞技,为了抵御外族而赴新疆驻防戍边。多少年来,达斡尔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用勤劳、智慧、汗水,扶起“嫩江第一犁”,成为齐齐哈尔筑城者、嫩江流域开拓者、祖国北疆守护者、民族团结实践者。

  哈拉新村所在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语意为“有冰的地方”,地处嫩江中游右岸,与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隔江相望。1952年建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为全国唯一的市辖达斡尔族区。面积2078平方公里,有耕地146万亩、草原12.17万亩、林地32.92万亩,境内嫩江、阿伦河、音河、二沟河河道纵横,辖1乡5镇、1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16.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46万人、达斡尔族人口1.2万人,是以达斡尔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

  哈拉,达斡尔语意为“冰道”。哈拉达斡尔族村位于梅里斯区雅尔塞镇东南部,东临嫩江,距齐齐哈尔市区20公里,村民70%为达斡尔族。

  图为梅里斯区城区航拍图。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供图

  二十多年来,梅里斯区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党的民族政策扶持下,哈拉新村人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摆脱贫困,圆了自己的小康梦想。

  大水后的哈拉新村全村只有3116亩耕地,人均2.5亩。由于受灾严重、地少人多、达斡尔族语言沟通障碍、思想相对保守、收入渠道单一、致富缺少门路等原因,村民们的生活依然十分困苦。1998年,哈拉新村村民人均收入仅为800元,低于全区水平。2013年哈拉新村经省扶贫办批准确认为贫困村,贫困人口为178户298人,贫困发生率24.43%。

  党的十八大以来,哈拉新村通过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选准了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这条精准脱贫路,全体村民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驶入了致富的快车道。

  梅里斯区委、区政府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围绕打造鹤城“最佳旅居目的地”的目标,依托哈拉新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将哈拉新村列为全区重点打造的旅游名片品牌,先后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民居民宿、栈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等。

  图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库木勒节。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2001年开始,梅里斯区连续在哈拉新村草原上举办达斡尔族盛大的民间节日“库木勒”节,组织开展相亲大会、发展论坛等群众集会型活动,多次组织文化学者、专家深入哈拉新村开展达斡尔民族文化研究挖掘保护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哈拉新村成功吸引市区周边游客,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功能完备、一体发展的旅游新格局,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2015年,该村实现贫困村出列,村容村貌成为全区样板村 。2017年经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工作,哈拉村贫困人口为6户9人,其中未脱贫为5户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7%。2019年底,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3218元,其中人均旅游增收6600元,甩掉了贫穷的“帽子”,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梅里斯区扶贫办副主任田凯说:“国家非常关注这些村。他们村里也善于要项目要政策要资金,把村里的整个经济带动起来。哈拉新村是在梅里斯区第一个出列的贫困村。这个村的整体精神面貌,包括整个村容村貌,也是咱区数一数二的。”

  梅里斯区民族事务局局长何春说:“我们的民族政策非常好。从2016年到现在,我们全区光中央投入的黑龙江省民族发展资金投入大概在1.36亿,都分布到各民族村屯,我们全区一共19个民族村,其中15个达斡尔村,2个满洲村,1个朝鲜族村,1个是回族村。其他资金还包括扶贫等部门的投入。这么多年,这个村投入很大,基础设施投入上2亿了。建设了民族博物馆,还有绿化、美化、文化墙,传统民居修缮、接待中心改造、自来水改造、蔬菜冷库项目、社区服务中心、达斡尔刺绣基地。”

  何春说:“我在乡镇工作很多年,给我最大感受,一是老百姓收入水平提高;二是更关键的,邻里关系和谐的方方面面和幸福获得感,都能看在脸上。”

  今天的哈拉新村,是齐齐哈尔市级文明村、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示范点、黑龙江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特色民族村寨、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100个重点民俗文化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兴旺、生态美丽宜居、乡风文明和谐、社会治理有效、人民群众生活富裕、发展前景广阔。

  村支部书记多雪英从村委会拿出了那把金钥匙,激动地说出了心里话。“我们真的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共产党,感谢全国政协,有了新村之后才有了我们坝上开花、沃野千里,我们哈拉新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老百姓也过上了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哈拉新村,我们深切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

标签 - 哈拉新村,小康生活,达斡尔族民俗文化
网站编辑 - 徐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