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发挥古籍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

来源:中国理论网 作者:刘明 2024-04-26 16:44:38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指导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谋划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实施路径、发展格局和宏伟目标。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文化自信,必将开新局、布新篇、结新果,构建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同时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紧迫性问题,心系人民之问,解答时代之问,呼应世界之问,提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解决方案,使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中国特质,发出中国声音,产生世界影响,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留下了浩如烟海、厚重丰富的文献典籍。这些古籍是我国深厚文化传统和文明质素的忠实记录者,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和智慧源泉,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蕴含着极为深沉和持久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首先需要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弥足珍贵的资源。而古籍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理应发挥它们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古籍资源里的价值体系、话语方式和思想观念,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提供依据准绳,给予借鉴参照,活化理论资源,体现中华文化立场。当然,古籍资源也不是拿来就用的“现成品”,更不是随意搬用的“点缀品”,需要切实进行一番挖掘和阐发性的工作。激活古籍所包蕴的优秀文明内核,赋予时代性内涵,树立问题导向意识,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目的是使中华优秀古籍资源真正起到赋能时代和人民课题的解答,起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思想资源和智力支持的作用,也让古籍里的中华文明造福世界,为人类社会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再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就客观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古籍资源在这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起到融通价值体系、铸造中华文明思想共同体的作用,也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古籍资源的挖掘和阐发,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结合,更好地确立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要求,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一个根本性和灵魂性的问题。而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需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既要克服生搬硬套,又要避免先入为主,要在鲜活、多彩、厚实和邃密的中华文明积淀里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大同”(《礼记•礼运》)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家国理想,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观等,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相契合的。挖掘和阐发古籍资源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思想精髓,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和指导地位的基本保障。此外,马克思主义也需要立足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随着时代课题和世界局势的变化而有新的发展,更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古籍资源里寻求历史根基和思想依据,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

  古籍资源的挖掘和阐发,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尺度里赋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解决中国问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离不开绵延五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体系的深沃土壤,脱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无异于缘木求鱼。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思想体系,有的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需要不断地继承并发扬光大;有的则需要在时代变革、世界变局条件下赋予新的内涵,推陈出新。这就需要对古籍资源进行深度的揭示和阐发。一方面,在大力继承的基础上彰显民族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根基;另一方面,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凸显时代性,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具有中国学术大视野、大格局和世界影响的保障。古籍资源在这两方面都可以有所作为,要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就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发展逻辑和历史脉络,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和亲和力。同样,解决中国当下的问题,既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弘扬中国精神、时代精神,回答人民和时代之问,也要贯彻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态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寻找中国的发展规律,以历史的力量凝聚中国力量。毫无疑问,源远流长的古籍资源提供了挖掘和阐发中华文明、解决时代课题的基本素材,这也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要使命。

  古籍资源的挖掘和阐发,有助于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目标是构建体现中国风格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近些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之相应的古籍工作也进行了谋篇布局和规划发展,古籍领域的学科建设也应该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一体化、融通性的中华古籍学科体系。中华古籍学科体系应努力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新成员,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力军,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旗手。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核心是提炼出具有中国标识、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学术概念,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的步伐。这就要求在原创性上下功夫,客观需要以中国传统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历史资源和逻辑依据。比如出自传统典籍《诗经》的“小康”概念,就是学术话语原创性建构的典型个例,现已成为普遍为国外接受的描述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概念。再比如“初心”的概念,多次出现在中国传统文献典籍里,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描述我们党不忘宗旨和使命的生动表达。由此可见,古籍资源里“潜藏”着丰富的话语储备,凝聚了先人的智慧,也经过了历史的积淀。挖掘这些话语资源为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服务,既体现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的维度,又推动了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有利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优势,尤其是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从而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以古籍资源为重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血脉基石,除了在文物保护层面做好古籍资源的传承发展外,还应该重视其价值内涵的阐释和弘扬,注重古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相互关系的理论层面建设,以充分发挥古籍资源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刘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馆员。)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 张盼 审核 - 于波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3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