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2019年05月20日 09:31:05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作者: 秦宣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着眼于中国近期和未来更长远发展,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一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要求。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新发展理念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当今世界解决发展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改革开放;历史经验;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18)06-0020-06

  [作者简介]秦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8-11-1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经验研究”(项目号:16JJD710012)的阶段性成果。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用和平促发展、以发展促和平仍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对的问题。要发展,就必须有科学的发展理念。当今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高举发展的大旗。要发展,必须有科学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国近期和未来更长远发展,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一新发展理念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结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

  一、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党的宗旨,反映了党执政理念的鲜明特色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这是确立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同发展理念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迟迟走不出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各国的政府、政党、银行、企业都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其深层次原因是,他们采取的走出危机的一系列措施都是有利于权贵和资本的,也就是为少数人利益的,这也恰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而中国共产党则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发展历程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靠的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强调,人民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也恰恰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习近平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④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剥削制度的重要体现,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同富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我们党一直强调要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有所作为,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⑤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多次强调共同富裕。1990年12月,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⑥ 江泽民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⑦胡锦涛也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⑨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⑩。这一思想贯穿十八大报告始终,也深深嵌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新发展理念之中。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就明确表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时,他又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诸多场合谈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问题。他强调,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是要解决为什么人、由什么人享有的根本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就是要着眼于人民的幸福安康;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着眼于实现人民最广泛的民主;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着眼于建设“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是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实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着眼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着眼于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习近平还强调:“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13}他主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工作导向,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要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新发展理念是在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针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观一直关注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重要文献中论述了协调发展、统筹发展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不断演变,不断成熟。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主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将社会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已经包含了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新发展理念就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发展经验、不断升华发展理念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4}。这使我们党对发展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发展的方式越来越科学。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全球流动性大幅增加,主权债务危机反复冲击市场信心,全球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从国内看,经济增长动力仍需增强,影响农业稳定生产因素仍然较多,金融领域潜在风险需要加强防范,环境污染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突出。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经济发展面临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严峻压力。这些问题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供给结构错配问题严重。面对这种新变化新情况,再坚持粗放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行不通,我们党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实效。为此,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是为解决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创新发展着重要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针对的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目的在于通过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协调发展着重要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针对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后的诸多不平衡问题,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化解各种经济社会风险;绿色发展着重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针对的是生态环境问题,目的在于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美丽中国;开放发展着重要解决的是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针对的是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共享发展着重要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针对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分配不公等问题,目的在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强调:“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15}

  三、新发展理念是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经验,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发展不仅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点。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但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复苏动力不足,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随着英国脱欧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阻。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多个力量中心逐渐形成,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但国际格局演变的复杂性更为明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斗争仍然十分艰巨。

  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竞争日趋激烈;冷战结束以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影响深远,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汹涌而来,势不可挡,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同时,信息化也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

  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推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长期存在,有时会相当复杂尖锐。

  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粮食不足、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异常、人口膨胀、贫困、疾病流行、经济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难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习近平强调:“环顾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括最近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16}新发展理念是立足于中国、面向世界提出的当代中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对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有重大作用,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

  总体而言,面对国际格局的新变化,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成为全球性主要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推动形成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各自优势的发展新格局贡献中国智慧。全球治理关键在于发展治理,核心在于理念引领。中国共产党的新发展理念对于推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重要动力。解决当前面临的世界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根本动力仍然在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协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不仅表现在国与国之间,而且也同样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中国共产党提出协调发展理念,虽然是要破解中国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协调问题,但对世界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也是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协调发展。

  绿色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梦想,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要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是从中国的角度提出的发展理念,而且对于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趋势。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中国40年改革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有13个经济体实现25年多的高速增长,其共同特征就是采取开放政策。中国共产党提出开放发展理念,就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让全球形成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格局。

  共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期盼,让人民享受发展带来的福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基本权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共享不仅是国内的,也是国际的。就国际范围内促进共享而言,就是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促进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因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新发展理念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世界各国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中国学者也有必要通过媒体、论坛、讲坛等进行学术交流,不断宣传阐发新发展理念,使这一理念得到更多的国际认同,从而产生更大的国际影响。

  注释:

  ①{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19.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9-22.

  ④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⑦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6.

  ⑧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

  ⑨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

  ⑩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

  {11}{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5.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1.

  {15}习近平.准确把握和抓好我国发展战略重点 扎实把“十三五”发展蓝图变为现实[N].人民日报,2016-01-31.

  {16}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

标签 - 历史经验,文献标识码,收稿日期,新要求,发展理念
网站编辑 - 唐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