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好相处会那么困难

2019年01月04日 09:05:16
来源: 辽宁日报 作者: 高爽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无论谁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这首诗,在最近几年经常被引用,反映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一种新的焦虑——沟通焦虑。人们被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分隔开来,争吵不断的网络世界越喧嚣,我们越孤独。这正是这本研究道德心理学的《正义之心》最初吸引人的地方。

  我们的道德感来自于哪里?

  初读《正义之心》的开头部分,是一次并不愉快的阅读体验。作者乔纳森·海特举了几个事例来阐述自己的第一个观点,道德源于直觉。难道我们的道德观不是经过学习和思考形成的吗?那些判断对错“不过脑子”的人不常常是我们嘲笑的对象吗?很难接受或者说很不愿意被他说服。吊诡的是,这种不愿意被说服的心理反倒验证了乔纳森·海特的观点:情感优先于原则,理性是直觉的奴仆,推理通常是在判断形成之后才做出的。

  不自觉地掉入了乔纳森·海特的“圈套”,也许这正是作为心理学家的乔纳森·海特的优势所在,正如该书译者胡晓旭的评论:“《正义之心》的极具说服力并非是因为作者在书中建构了一套极其精密、无可挑剔的理论体系,而是因为作者深谙直觉主义式的劝服之道,即如果想要改变一个人对某事某物的看法,必须对着他的直觉说话。”

  说回到这本书的主题,乔纳森·海特在《正义之心》英文版序言里开宗明义地写道:“这本书写的就是,为什么好好相处会那么困难。确实,我们注定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几十年,所以,至少应该尽可能地弄清楚,为什么人们如此轻易地就被划分为互相敌视的群体,并且都坚信自己是正义的一方。”

  先说说乔纳森·海特提出的那些令我感到不舒服的例子,“有一户人家的狗被撞死了,他们听说狗肉很香,就把它煮了当晚饭吃”,这还不是最令人反感的一个。通过这些被作者称为“无害的禁忌触犯”的例子,想要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感到恶心,或者谴责这种行为,是出于直觉和情感,还是道德推理之后的结果?

  作者还引用了另一位心理学家做过的一次调查,很有趣。调查者设计了三十九则小故事,分别请印度人和美国人来回答其中的行为是否“错误”或“可以接受”。从结论中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文化不同,道德的范围也不同”,比如,“美国人认为错误,但印度人可以接受的行为”:丈夫虐待妻子;儿子继承大部分遗产,女儿只得到很少一点。“印度人认为错误,但美国人可以接受的行为”:在家庭中,25岁的儿子对父亲直呼其名;一个女儿和丈夫、哥哥坐在一起吃饭。

  作者想要得出的结论是:道德并非推理得来,而是先天的(进化出来的一系列直觉)以及后天习得的(在某一特定文化里,儿童学着运用这些直觉),“我们生而正义,但我们也必须通过学习,明白人们希望我们在哪些方面具备正义”。

  乔纳森是一个相信人心向善的乐观主义者,他始终相信,道德是人类卓越的本领,它使文明成为可能。人心天然地想要践行道德,这和人类拥有语言、性、音乐以及其他天然的禀赋一样。

  道德疆域与道德矩阵

  人不仅天性好德,也好说教、批评和审判,正如乔纳森·海特在中文版序中所说:“大多数时候,我们与他人的歧义都与道德有一定关联,无论对方是你的父母、同事,还是朋友,当发现对方有错误的言行,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地调为争论模式,准备辩护,并将攻击的话语打磨得更为犀利。但这通常都是浪费时间,且会破坏亲密的关系。”

  那么,理解与宽容又从何而来呢?乔纳森·海特将在西方主流社会中长大的人们称之为“怪异人群”(西方的、有教养的、工业化的、富裕的、民主的,这五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简写weird),并与“非怪异人群”加以对比,提出了“道德疆域”和“道德矩阵”的概念。

  他以赞同的态度引用了另一位心理学家施韦德的观点,后者认为在文化心理上存在三类道德主题,分别称之为自主伦理、集体伦理和神性伦理,“每一种伦理都建立在对‘一个人实际上是什么’的不同理解之上”。自主伦理的基本观念是:人们应享有满足其自认为适当的意愿、需求和偏好的自由,因此社会也应当产生诸如权利、自由和正义这样的道德观念,使得人们能够和平共处而不去过多地干涉对方的生活。集体伦理的基本观念是:人是某一更大集体中的一员,比如家庭、团队、军队、公司、部落和国家的一员,人们有义务在集体中扮演其给定的角色,拥有这种观念的社会产生了诸如责任、等级、尊重、声誉和爱国主义这样的道德观念。神性伦理的基本观念是:人是供不朽灵魂暂栖的躯壳,拥有这种观念的社会产生了诸如神圣与罪恶、纯洁与污染、升华与堕落等道德观念。

  以三种道德伦理为基础,“共存着许多道德矩阵。每一个矩阵都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并且在情感上有吸引力的世界观,它由显而易见的证据维护着,在面对外界观念的攻击时几乎是坚不可摧的”。由此,乔纳森·海特提出了“跨出矩阵”的提议:“道德矩阵将人们凝聚在一起,也使人们盲目地与其他道德矩阵相隔绝,或者根本无视其存在。于是,人们很难去思考这样的可能性,即道德真理不止一个,或者可以用来评价和维系社会的道德框架不止一个。”

  作为一个有着西方文化背景的学者,乔纳森·海特并没有很多西方学者所拥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优越感,这一点很难得:“你越是‘怪异’,就越会认为世界上遍布着独立的个体,而非各种关系”“道德疆域在不同文化之间是有差异的,这是个简单的人类学事实”。

  略显不足的是,他还是将三种道德伦理进行了简单化的“西方”和“东方”的文化地理式区分,低估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力量。以中国社会为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已经包含了三种伦理中的各种有益观念,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它的提出本身就意味“跨出矩阵”不仅可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

  虽然如此,它仍是一本颇具启发性的心理学著作,因为“道德矩阵”不仅存在于国家之间,更大量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对于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沟通之难与“孤岛焦虑”,在众声喧嚣的舆论场中理性发声,在纷纭复杂的中西之争、公私之争、情与理之争、情与法之争中实现共识,当有助益。

标签 - 约翰·多恩,矩阵,错误,正义之心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