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经典照亮思想之路

2019年01月30日 09:04:02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 韩浩月

  摘自《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汪兆骞著,现代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涵盖1901年至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获奖作品,见解独到、深刻的文学评论随笔集。作者从纯粹的文学欣赏、评论与创作的角度,以人性、历史及美学的眼光,为我们精心解读从1901年以来的一百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经典代表作,全面呈现百年来世界文学金字塔顶部的辉煌与璀璨。

  他们为什么会获奖?他们的作品何以成为经典?他们对世界文学作出了哪些贡献?他们是如何生活和创作的?一本书读懂一百多年来一百多部世界文学经典,了解一百多位文学大家的生平和创作历程。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推迟,或将与2019年诺奖同时颁发,这不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出现空缺,在过去的诺奖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七届没有颁奖的状况。每年诺奖颁发,总会带来诸多谈资,促进获奖图书的销售,因此,诺奖的空缺,多少都有点儿令人遗憾。

  不过,著名文学评论家、编辑家汪兆骞先生新近出版的《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或能弥补一下这份遗憾,在这本书里,汪兆骞从1901年首届的苏利·普吕多姆到2017年第110届的石黑一雄,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解读与评价。

  用“百年群星闪耀时”作为《文学即人学》的副标题,再合适不过,110余位诺奖获奖者的名字,已经成为文学星空上最闪亮的星,当然,在这个星群中,有极具大众知名度的“偶像派”,如泰戈尔、海明威、马尔克斯、鲍勃·迪伦,也有一些名字看上去很生疏的“低调派”,但无论怎样,诺奖都是一道高高的门槛,跨过去之后的作家,都值得读者们仰望,有选择地阅读。

  读汪兆骞老师的《文学即人学》,发现诺奖的几个有趣特点:获奖的诗人不少;双重国籍、流亡者不少(如奈保尔、米沃什等);现实生活一团糟。我认为这恰好对应了经典文学产生的三个必然条件: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纯粹的,写作者要纯粹;文化冲突可以帮助作家用更好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存在的多样化,拥有上帝视角;把生活给予的痛苦转化成辉煌的文学。

  作为一名编辑家,本书作者汪兆骞以平等而审慎的态度,来面对进入他笔下的作家们。在全书中,汪兆骞极少显露对获奖作家的偏爱,他试图用简洁而丰富的信息,在每位获奖者所占有的简短篇幅里,来呈现他们一生的创作、文学观。本书整体的文风是庄重、大气、稳妥的,对于想要在一本书中整体把握诺奖作家全貌的读者来说,《文学即人学》提供了一目了然的视角。

  重视诺奖,但不把文学的审美价值与奖项进行对标,这是汪兆骞对诺奖的态度,卡夫卡、托尔斯泰、马赛尔·普鲁斯特、博尔赫斯、詹姆斯·乔伊斯、鲁迅……这些没有获得过诺奖的作家,完全可以组成另外一个非诺奖阵容,而且他们的拥趸也一样庞大。这些年,在国内非常流行的作家毛姆、菲茨杰拉德、村上春树等,也未进入诺奖获得者阵列,但他们的作品对于读者在精神与生活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诺奖是门槛,但它不是一条所谓的文学金线,对于那些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并且在文学史上留下鲜明印迹的作家们来说,为谁而写作,才是驱动他们创作欲望的根本。为国家与人民而写,为内心的狂放与不安而写,为人性的温暖与阴冷而写……终归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写的都是人的生存、命运、思想。所以,那些愿意在写作中奉献自己灵魂的作家,都是值得致敬的,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读者最终能够看清生而为人的真相。

  文学需要经典,被贴上诺奖标签的作品,无论是否有争议,都无法排除它们已经进入了经典的序列。诺奖是一个道路,站在道路两侧的作家与他们的作品,是彻底闪烁着光亮的路标,沿着这条路走,不会迷路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最近这几年,“重读经典”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意识到,在碎片化阅读逐渐消解人的整体思考能力之后,唯有经典阅读,才能让大家重新回归心灵的沉静,来抵抗时代的浮躁与焦虑。文学经典作品在包装重印的精致化方面,在销量的稳步提升方面,都让人感到欣喜,更多的人读经典,总比太多的人被捆绑在手机上读机器智能分配的图文值得高兴。

  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把《文学即人学》当成一本品读书来看,也可当成一本工具书来看,它可以帮你寻找到符合阅读胃口的作家,在“好读与否”方面给你一个快速的判断过程,当然,想要验证自己与某位诺奖作家是否建立有情感共鸣,还得真正阅读完他们的代表作品,再决定是否拿来他们的全系著作,深度进入他们的文学与思想境界。

  诺奖作家的作品必须读,但无须全部读,哪怕有一少部分诺奖作家通过阅读走进了你的内心,这都会让你在面对生活时变得强大,毕竟“文学即人学”,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那些优秀的作家们都早已在作品里给予了答案,我们只需对照这答案“按方取药”即可。

  用裁纸刀一边裁一边读《文学即人学》的毛边本,拥有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也是诺奖经典的存在意义,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一种庄重的态度,这些文学作品会成为读者气质的一部分。经典阅读不是带有快感的,很多时候痛苦的体验更多,你要尝试跨文化、跨情感去体会一名陌生作家带给你的陌生感受(非故事的感受),并尝试在他人创造的情境里寻找与自己融合的可能,这个过程很艰难,可一旦完成,就会形成专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迟早要面对阅读庄重化的问题。

  过去的一两百年作为经典文学时代的辉煌时期,可能已经到了后期。未来的一百年,他不确信还会不会诞生很多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学,因为文学已经不是人类解决危机的重要工具。人类未来当然还会有危机,但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是:解决战争危机的主要是机器人与互联网,解决情感危机的可能主要是虚拟陪伴技术,解决沟通危机的是电子形式。而在此前,文学是担负起这一责任的,文学负责解决一切危机,包括战争反思,价值观沟通,情感共鸣,等等。今天,以文学性很强的电影为例,围绕历史大事件比如二战、“911”诞生了无数经典电影,但以后可能不会有更多的战争题材了,因为未来的战争也不会主要依靠人实质性地参与。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所有关于文学的聚会、阅读与讨论。

标签 - 诺奖,作家,石黑一雄,毛边本,经典文学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