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道德文化建设

——评《走出“漏斗”之困》

2019年02月01日 09:02:59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郭军

  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走出“漏斗”之困》一书,收集了张吉刚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探讨社会道德话题的69篇哲理散文。全书共分九章,而“漏斗”成为书中最常见的形象,“漏斗”所比喻的,是一部分当代人道德底线缺失的状态——道德底线缺失就仿佛一个漏斗,往里面装再多的东西,也会落空。本书从不同角度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道德问题进行剖析,进而鲜明提出:坚守道德底线是为人处世基本的担当,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最基础的行为规范。作者还在诸多篇章中详细探析了如何用道德底线托起正能量、如何以道德底线管控人生的智慧、如何以道德底线驾驭人生未来等话题,以期为人们创造幸福生活提供启示。

  《走出“漏斗”之困》中关于社会道德的深刻思考不是轻松欢快的,读起来也许不会让人产生行云流水般的惬意;它是严肃的,甚至是艰涩的,如黄钟大吕,更是警世之言,它的目的是让读者思考,因而读起来甚至是“苦”的。如果以茶喻之,读者也许会觉得,这好像龙井里喝出了苦丁茶的味道,其中又夹杂着一股碧螺春的香味。那么,这到底是什么茶呢?很难一语道尽,或许只能算是一壶功夫茶,以岁月与磨砺冲泡,才能散发出这种思想的醇香。

  张吉刚的文章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那种风格,语言灵动自然,有些像散文,又有些像评论。更关键的是,他总是力求把一字一句都写到人们的心坎上——赞扬的时候,他恰如其分,言必有中;批判的时候,他有理有据。他常常批评,但他文字之中的情感却是温和的,有一种谈话式的从容,把几十年的所思所悟娓娓道来。我每次展读这些文章,就好像在面对一位老朋友,他正在诚恳地与我谈心,有一说一,不藏着掖着。因而,这些文章是不能当快餐书来阅读的,最好能够静下心来,慢读、慢思、慢品——书中那些点点滴滴的体悟,也许会为读者的思考带来一缕光亮。

  在文字的带领下,读者会一步步了解作者,了解他的精神世界,比如他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的怀疑,对寻常生活里藏着的人性的探究。作者并没有从一个居高临下的视角来谈论社会道德,他是把自己融入到市井社会之中,从一个身在其中的角度来感受与说话,他的言说充满了烟火气息,所以他说:“人间世俗是道德的出发地和生长地。”他也会对一些道德败坏的现象痛心疾首,但是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作者心中那种对传统文化爱之深、责之切的深切担当。苦口婆心,此之谓也。

  《走出“漏斗”之困》出版之后,受到读者好评,原因或在于此书既回应了当下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道德问题,也较为透彻地解读了“漏斗”背后的文化根源,并且深入浅出、通俗通透地把德性、德行、德思的哲理讲到了读者心里。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张吉刚,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一过”——他也是一个酷爱思考的人,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曾经荣立二等军功,之后当过军官,又当过国企高管。他的人生经历似乎与读书、写作联系并不紧密,但是他的天性却始终与读书、写作、思考难解难分,并由此创造了自己的“传奇”——在从事极其纷繁忙碌的管理工作之余,创作了数百篇哲理散文。可以想象,张吉刚写作《走出“漏斗”之困》的过程,何尝不也是他自身走出“漏斗”之困、实现自我升华的一个过程?

  (本文作者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标签 - 漏斗,文化建设,文化根源,传奇,道德底线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