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助力你的职业进阶与人生发展

——《公文写作心法》教你写出有价值的公文

2020年07月10日 16:13:10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胡森林

  

  一本关于公文写作的书,前言却要从人工智能写起,这是不是有点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了?很多人都知道人工智能已经会写作了,但它能写公文吗?如果人工智能有一天能代替人写作公文,这本书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目前在各级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等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拟写各类公文文稿的工作。一方面,组织和个人为此投入大量人力和精力,很多单位表示找一个好的写手比找一个好的管理者更难,公文写作者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不胜其累;另一方面,公文写作属于“三无工作”,即无客观标准、无固定模式、无方法体系,初学者往往在艰难的自我摸索中饱受折磨,成熟者也无法有效地将经验方法分享给他人,整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提升往往只局限在浅层次的模板套写、范文学习、抽象的写作要点掌握上,学习的效率和效果都不好。

  可以说,当前我们存在着日益增加的公文写作需求与落后而传统的业务学习提升模式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些痛点,有人把目光投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大致定义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它是能接近人去思考的智能。那就是说,人工智能写作(简称智能写作)也能从事写作这样的脑力劳动。

  事实上,人工智能在写作领域的职业替代已经发生了,在人工智能的热门应用中就有写稿机器人,目前智能写作在新闻等领域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而公文作为程式化、规范化程度最高的文体,也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写作模式的升级。用机器辅助人写作,可以提升写作效率,提升工作的效能。

  人工智能能够替代的部分,是标准化、程序化的部分,这一类文字的主要用途在于信息的传送,而不关注文辞是否优美,情感是否丰沛。让人工智能去写这些文字的话,可以把人解放出来,让人有精力去写一些真正自由发挥的东西。

  公文写作属于刚需、高频、受众基数大的领域,全国有大量的组织和数以千万计且在不断扩充的公文写作者队伍。事实上,公文——尤其是法定公文和职场应用文,因为其程式化、规范化程度较高,正是智能写作潜力最大的应用场景。在不远的将来,每个职场人士配备一个机器人助手来帮助完成一些简单、低层次的文字处理,人机协作完成写作任务将成为现实。

  人工智能的加入并不意味着写作能力不再重要,恰恰相反,机器永远替代不了最高端的那一部分,即智慧的创造性劳动。当机器可以承担很多工作时,高超的写作能力及其背后的思考能力将变得更加稀缺。

  人工智能写作现在基本是从海量数据(603138,股吧)中总结套路,但是真正自由的写作是从内心出发、向内心挖掘,然后把内心的悲伤、痛苦、兴奋等感觉转化为文字,这种写作将是人工智能不可取代的。单就公文领域而言,人工智能可取代很多格式化、标准化的工作,但公文文稿中涉及情感、判断、综合、思维等元素,还包含了对分寸感、对象感等的把握,这是人工智能力有不逮的。

  人工智能有很多种不同的算法,目前最为流行也最有前景的是深度学习,它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人类的大脑学习。但是它模仿的只是大脑的皮层部分,无法模仿最底层负责基础生理、欲望的爬行大脑,也无法模仿向上一层负责感知、情绪、情感、动机、社交以及深度思考的边缘大脑。

  因此,人工智能不理解自己,它们没有元认知能力,也没有综合认知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自我决定的能力。这是它们和人最大的区别,也是它们目前不能做到和人类一样的地方。

  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要处理的就是综合的、多功能的、多目标的任务的相互协调以及多种价值观、多种任务的相互协调工作,这其实需要人类更多地去理解自己的大脑,理解我们人类的心智系统。

  比如,在公文写作领域,让人工智能按照模板和套路写作是不难的,然而,公文写作中如何去“悟”?如何通过转化形成自己的观点?如何理解写作中的灵感?如何理解和回应受众的需求?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思想引导?如何使文稿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一系列问题,如果我们都无法回答,当然也不能指望人工智能来回答。

  换句话说,如果这些问题我们也不能回答,那么其实我们分辨不出自己和人工智能的区别。这其实不是人工智能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了综合认知能力,如果我们也不能理解他人,如果我们也没有了自我认识和思考判断能力,那么其实我们无法和人工智能加以区别。

  人工智能对我们最大的威胁就在于,在我们过于依赖很多的模板、套路、数据系统以后,自己变得懒于深度思考、懒于自我反思,智慧不断退化。人的大脑有很多神奇之处,人的心智系统也有很大的潜力,但我们自己没能完全发掘。如果我们放弃了这种发掘和成长的努力,那真的可能有一天被人工智能超越。人只有让自己的智能不断发展,将人工智能当作我们的辅助和工具,人与人工智能才能携手同行。所以,人工智能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更多地理解自身,挖掘自身的潜能,激发自己的心智系统,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更理解同类。这些才是人作为智慧生物的迷人之处。

  就公文领域而言,人工智能写作从技术上不难实现,关键在于算法。好的算法设计必须基于对公文的深刻了解和规律认知,这其实源于对公文背后的人的理解。有了这种理解,就能将写作中的默会知识显性化、条理化,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有效分类和逻辑处理。换句话说,这就是把人在写作时的运思能力通过技术赋能给机器。

  这种状态的智能写作,既需要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对公文写作的认识提升和规律把握。它绝不意味着将内容生产变成流水线劳动,更值得展望的前景是,它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培训系统,它将很多人关于写作的默会知识变得可以分享,将使用的过程变成一个高效习得的过程,这将克服传统写作教学中欠缺方法体系的窘境。

  因此,本书的写作,其实是在人工智能写作时代真正来临之前,对公文写作所做的一次系统思考;是就公文写作这桩事,对人的心智系统进行的一次探索。如果跟着作者一起思考,我们将逐渐摆脱一些浅层次的认识,加深对公文写作的理解与认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即便有一天人工智能已经变得流行,它也无法取代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所思、所悟及所得。

  有人可能问,这本书为什么不像同类书籍一样有很多格式和范例?你想,这些格式范例到处都能找到,还需要再费笔墨来写吗?本书要写的,恰恰是那些简单的格式和例文所无法包含的,是写作中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默会知识,是公文写作中涉及思想、情感、判断、思维的部分,也是人工智能难以完全替代和模仿的部分。

  在本书中,作者将试图回答:对于人人都知道的“主题要鲜明,观点要新颖,结构要清晰”等公文写作要求,究竟怎么样才能做到?具体运用什么方法?怎么样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情感、有灵魂的公文文稿?怎样修炼公文写作的“诗外功夫”?怎样把握那些语言难以清晰描述的诀窍与奥秘?甚至,怎么样在写作过程中修炼真正的能力,并使其助力自身职业和人生发展道路?

  在写法上,这本书也与众不同,运用了故事化、人物化、场景化的写作手法,让人身临其境,顿生参与感和代入感,在轻松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其中的方法和奥秘。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价值之所在。

 

标签 - 公文,人工智能
网站编辑 - 汤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