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文化战略定位 努力推进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

2019年05月27日 18:08:02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任生德

  ●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所有成员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并遵从的一整套生活方式、习惯、风俗和思想。世界各国以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生存方式,来经验世界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文化样式和差异。

  ● 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正好可以弥合西方文化带来的内外伤害,而且中国的文明伦理与仁和政策也正好与西方文化强调的法律与规则相互补充。

  ● 中国迫切需要正当和准确表达自身逻辑的国际话语体系。尤其是在发展权利问题上,应当有世界话语体系为中国说话。为中国说话,就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说话,就是为公平正义说话。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播工作,近年来曾多次在国际场合阐述了源于中国文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中,再次阐述了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对促进世界合作发展的深邃思考和责任担当,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普遍共鸣。

  回顾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发展被西方国家反复不断地曲解甚至妖魔化的现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于深刻理解了:在当前文明间对话的不平衡性不平等性加剧、对话平台建设缺失性凸显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再不尽快打造出彰显自己责任和担当的国际话语体系,如果继续没有自己的声音和思想表达,一切仍以西方话语体系为依归,中国的发展前途很难说是光明的。

  文化是伴随民族而来,文明是文化的实体和具体体现,文化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其文明程度。打造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离不开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思想支撑。因此,新时期需要将文化和文明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政治和战略高度来加以对待,而习总书记的讲话则为文化部门下一步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文化和文明是国际话语体系的逻辑起点

  当今国际话语体系主要表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话语霸权。一方面,以欧洲文明为基础,西方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和话语概念上,创造了大量的理论和解释框架,并形成了系统的知识和话语体系;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了新的世界权力结构,伴随着西方科技的发展与军事力量的扩张,西方逐步建立起对其他文化的殖民霸权。这导致,西方发达国家既是世界话语的“生产者”,又是传播渠道的“控制者”,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由西方国家所主导。其中,美国以强权者姿态用它自己的方式阐释和主导了这种话语体系。

  表面上看,美国构建话语体系的逻辑起点是源自二战的自觉和主动的国际道义意识,即国际道义是美国话语权的基础。但本质上这种话语体系的逻辑起点源于欧洲文化和文明。美国人当年继承了欧洲文明中对于正义、自由和理性等现代社会原则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在结合新大陆特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了个人与国家关系、国家权力治理关系(即三权分立)等新的治理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经历,进一步激发了美国式的理想主义使命感,并形成了强权逻辑实践方式。

  正因如此,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一直声称自己是主持和维护世界道义的全球强国,它主导着一个自由的、普遍的和以西方文明为预设的世界秩序;而且基于国际道义,它有责任将话语体系中的所谓普世价值看作一场传播福音的布道,通过殖民、语言、文化等方式,把美国的思想意识输入到“尚未开化”的土地,从而改造世界。为此它不惜动用武力。

  然而,美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世界上不光有西方国家和西方文化,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和文化样式。尤其是忽视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继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崛起之后,非洲大陆崛起的势头也相当强劲,整个非西方力量的上升正在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向科技、文化、教育、舆论等诸多领域迅速拓展。今天的世界正朝着更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趋势发展,远远超过了西方话语体系所能给出的理论解释。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所有成员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并遵从的一整套生活方式、习惯、风俗和思想。世界各国以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生存方式,来经验世界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文化样式和差异。把这种关于世界本质的认知、解释和思考的差异理解为文化冲突无异于走入误区,由“文化”而“文明”并形成“文明的冲突”更是大错特错。

  当今世界的快速复杂性变化,深刻暴露了当前单一国际话语体系的解释局限性,而其他国家要求进行文明间对话和对其发展道路的尊重,也反映了不同国家对自身命运的探索和声音呐喊——他们希望通过不同的实践和话语表达,并不仅仅是只对自我发展的现状作一个简化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一种发展权利的辩解和辩护机制,以及彰显责任担当的表现之所在。

  21世纪以文明间对话开头,说明国际上越来越多有眼光的政治家们意识到,全球性变化正在以新的内涵和形式向纵深发展,而且,全球治理机制的赤字和话语体系的滞后更是增加了时代命题的紧迫性和严峻性。面对国际体系基础发生变化、国际秩序面临严峻挑战、全球治理相对滞后,世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文化思想维系的关系模式和新的思维模式下的全球治理方案——既不同于冷战时期,也不同于当前美国政府的反建制和对抗,而是更加接近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来加快推动全球化和多边秩序的构建。

  中国文化和文明正站在历史召唤的关口

  当前国际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表明,在未来几年里,最深刻和最引人瞩目的将是不同文化思维主导下全球治理的逻辑变革。

  种种迹象表明,西方文化和文明正在遭受着来自联盟内部的破坏和攻击。多年来,一个举世公认的真理是,由于世界资源的有限性和个体平均分享财富能力的局限性,国家应该以一种尽可能公平分配财富的方式组织起来并照顾到这一现实。在此期间,发达国家应以国际道义心态来加强它的责任和义务。但最近两年来,美国政府一直以“美国优先”为原则的所作所为,公然违背了它本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美国带头不遵守国际规则,无疑会把世界推向无政府体系。在此情况下,如果每个国家都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而寻求自保,更多的国家不遵守规则、不履行国际承诺,国家之间的信任度降低,国际社会将更为混乱。毫无疑问,美国政府对世界的挑战,对西方文化和文明而言,即使不是崩溃威胁,也至少是一种巨大的麻烦。

  美国的文化和文明自戕行为暴露出,当前的西方话语体系中的二元理论和实践——喜欢划清界限,搞非此即彼的对立和输赢——给世界带来治理缺陷和文化撕裂;加上美国政府对其他国家文化和文明的傲慢和偏见,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普遍不满和反抗,世界迫切需要多元文化和文明来弥合国际治理结构中的两极对立,以及推动中西方文化和文明间的兼收并蓄。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中,存在着来源于欧洲文化改良后的西方文化和青藏高原两边的东亚文化这两大主流。如上所述,西方文化和文明正陷入来自联盟内部的麻烦。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和文明如今随着经济不断崛起正表现出越来越丰富的文明思维优势。其中,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正好可以弥合西方文化带来的内外伤害,而且中国的文明伦理与仁和政策也正好与西方文化强调的法律与规则相互补充。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标志着一个伟大的、非同寻常的历史时刻到来,并给世界带来治理思维的根本性转变。中国不仅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推进国际大格局发展中的历史担当和时代责任,而且还深刻认识到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如世界所看到的,近年来,中国以大国责任和担当维护了转型过渡期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崩盘,为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尽管美国国务院首度以“与真正不同的文明社会较量”来歪曲中美关系,但这一非理性表态也反衬出美国首次正式承认,中国已经成为一支与美国在世界上地位相对等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力量。

  21世纪世界的发展因美国的冲击而充满了高度不确定性,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国际社会稳中求进而不是乱中取利的思想思潮仍是主流,国际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仍把求和平促发展放在首位。不言而喻,无论美国怎样搅局破坏,它的力量毕竟有限,国际社会仍然会一起努力向全球化的多边秩序挺进。在这一进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一个被贸易保护主义困扰、政治安全热点仍然丛生的世界,更需要中国的声音和作为。洞察这一历史深切召唤的现实会发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恰恰是在国际关系上最清晰的一种中国表达。

  把握时机,切实担起打造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历史责任

  今天,美国在话语权问题上的态势变化,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机遇。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的发展正在不断壮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虽然经济力量并不能保证话语体系的自然实现,但使之成为可能。 与早年美国的经验一样,当下中国已经意识到,为了国家的发展权利,为了确保世界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准确理解和支持,中国迫切需要正当和准确表达自身逻辑的国际话语体系。尤其是在发展权利问题上,应当有世界话语体系为中国说话。为中国说话,就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说话,就是为公平正义说话。

  因此,作为国家文化管理者和文化实践者,我们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四点工作:

  1.突出战略定位,做好顶层设计

  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价值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前提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聚焦中国文化的战略定位并回应国际的道义关切,保持在全球范围内的沟通与建设性互动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当今中国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带有典型的“大国新闻”特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国故事的第一讲解人,每次出访都在亲力亲为将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大力提升了中国议题的国际关注度。因此,我们在分析国际大格局百年变局时,需要以近代和现代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为背景,以习近平总书记确定的“两个一百年”的发展为分析的时间框架,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努力定位,从而对文化发展作出正确的顶层设计,在把握历史规律和顺应时代潮流中推动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

  2.聚焦文化功能,把握时代脉搏

  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文本生成的母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学者从各自角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给予阐述。目前的关键是,在围绕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构建方面,如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为核心,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方面双管齐下,充分挖掘中国的文化资源,提炼中国方案和模式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理念,并采取恰当的表现形式使之成为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且可追求的价值与话语的文化表现形式。

  聚焦文化功能,要注重挖掘和阐释那些极有价值的、至今未被世界体会和感受到的文化和文明。“文物”和“化石”是支撑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观点的最硬的证据,拿出并阐释好这些证据,也就证明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观点的基本论据。要尽力做好从世界范围找出能够支撑和证明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文物”和“化石”标本的收集、鉴别、比较、阐释工作,用最硬的证据来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结论。

  3.组织协同创新,推动体系构建

  经验地看,西方国际话语权不是其经济实力的自然延伸,而是政商学界等精英群体积极主动、有目的、有规划、有意打造的话语体系的集中实践和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这一经验提示,作为国家文化主管部门,需要花大力气组织实施话语体系构建中的文化单位和相关机构的协调工作,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传播思想体系化提供组织保障。

  话语体系需要成功的概念包装。概念要推动世界对中国的喜欢或兴趣,关键在于我们与世界的紧密联系,这就需要将话语体系不断融入中国文化的表现之中。广大文化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尽快设计打造出展现中国话语体系概念的艺术形式,将理论实践通过文化艺术概念创造并快速传播出去,形成中国文化与公共外交的成功案例。

  4.打造对话平台,推进文化融合

  实践证明,国际大格局绝非任何一国之力所能单独担当,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建设。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尽管存在着内在组织形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体系上的差异,但是对和平和正义的向往,对国际规则的尊重,对国家间平等及友好合作的推崇,两种文化和文明的价值取向存在高度一致性。认识到这点,就需要以开放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来精心设置文化议题,体现更高的道德目的和国际关切。

  议题的实现需要打造更多的对话平台,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促进多元文化的合作交流和融合。在此过程中,以文化借船出海的方式,与国际文化行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配合国际传播战略,加大国际合作、民间与国家体系合作,建立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与学术基金,开展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比较研究,阐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寻找同理同源的共同价值,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引领世界,真正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文化和旅游部纪检监察组)

标签 - 国际社会,国际体系,话语表达,体系构建,国际力量
网站编辑 - 曾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