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地方戏曲剧种建设

2019年08月19日 11:58:4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王永江

  戏曲是我国古老的艺术,尤其是秦腔、陇剧在甘肃省一带有悠久的历史,因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对文化市场产生的影响力不可低估。酒泉戏曲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辉煌期,也遭遇艰难期,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跌入低谷,机构缺失,机制不全,队伍不整,骨干流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眼球和视线被网络上花样翻新的内容产品所占领,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好在,国家近年出台了支持戏曲发展传承的政策。在贯彻落实政策的过程中,我们应在充分认识现有问题基础上,予以解决、实现发展。

  发展中的问题

  以酒泉为例,戏曲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戏曲人才队伍亟待传承。酒泉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剧团创收有限。2012年前,全市所有秦剧团改制,部分演员分流改行。受市场环境影响,年轻人对戏曲兴趣渐失,演员梯队建设和艺术价值追求上缺乏长期规划,制约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导致戏剧人才严重断层。目前主要依靠上了岁数的戏剧爱好者在坚守。二是戏曲创作队伍青黄不接。老艺人逐渐离世,戏曲创作青黄不接,人员匮乏,编剧人才更是寥寥无几。民间注册演艺团体和自乐班多为50岁以上老年人,没有专业的制作机构,出于自娱自乐、强身健体的目的,基本上是“常演老戏、老戏常演”的状态。三是戏曲市场濒临流失。剧团、剧种的发展受到地方经济等因素制约,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迅速提升,西方艺术的涌入,各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使得本来就很小的戏曲演出市场日益萎靡,观众流失严重,编剧、排练需要经费,租赁排练场地也需要经费,戏曲慢慢失去市场。四是创新创作能力欠缺。剧目投入大,服装、舞美、灯光等声光电追求越来越豪华,导致对剧目的创新演出少之又少,无法争取更高层次舞台,导致边缘化,草台化。另外,片面追求市场,忽视了剧目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使戏曲本身所承担的文化传播使命出现偏差,无法起到感动和感化的作用。五是戏曲宣传力度不够。戏曲发展除缺乏经费支持和人才支撑外,宣传也很薄弱。戏曲宣传不仅仅是戏曲工作者的任务和责任,更是广大传媒人、文化工作者和全社会的责任。尤其在电视的和新媒体的冲击之下,各级媒体应开辟像陕西卫视《秦之声》和甘肃卫视《大戏台》类似的戏曲栏目,为戏曲“露脸”提供更多展示舞台。

  戏曲剧种现状

  酒泉处于古丝绸之路要冲位置,旧时东来西往的各色人等多在这里途经并聚集。酒泉戏曲活动可以追溯至明代。据考证:关帝戏楼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清乾隆年间曾有近百个班社演出,并于四周墙壁和立木柱上题字记载演出年月及绘有各种戏曲脸谱。当地戏曲剧种曾有秦腔、眉户、陇剧、蒲剧、越剧、豫剧、端公戏、碗碗腔等。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剧种在酒泉城镇各地广泛演出,1979年以后,农村业余剧团相继恢复或重新组建,使得酒泉戏曲剧种得以保留,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赞扬。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酒泉有专业秦剧团2个、越剧团1个、京剧团 1个、陇剧团1个、民族文工团1个、农村文化工作队1个。剧种有秦腔、眉户、陇剧、京剧、越剧。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在原酒泉秦剧团、民族文工团合并的基础上组建酒泉地区文工团。进入90年代,除酒泉秦剧团外,各乡镇、部分村组也相继成立业余演出队和班社,排演、创作、学演了大量的戏剧作品。2012年,酒泉秦剧团解散。

  全市现有秦腔、眉户、陇剧、敦煌曲子、木偶戏、皮影戏和傀儡戏表演,共有演出表演团体(班社)100多个。其中秦腔演出表演班社56家,眉户演出表演班社37家,陇剧演唱表演班社6家、敦煌曲子戏演出表演班社30家、木偶戏演出表演班社1家、皮影戏演出表演班社1家、从事傀儡戏表演民间班社1家。据统计,酒泉各剧团(班、社)历年所演剧目800本(折),其中秦腔 559本(折)、京剧40本(折)、陇剧30本(折)、蒲剧110本(折)、眉户26本(折)、碗碗腔2本2折、端公戏1折、关中道情1折、戏曲小品50 多个。

  对策及建议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6年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加快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眼下,从国家到地方,实实在在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举措。所以说,大力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关系到美好道德的弘扬、主流价值的传播、民族精神的维系,是时代、人民和繁荣文艺事业的需要。

  当下,笔者认为有六个“要”非常重要:一是政府要高度关注。积极改善地方戏曲生存和发展环境,重视专业剧团建设,以专业剧团为引领,指导民间自乐班健康发展。政府应重视保护内容健康、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和剧目,成立戏曲艺术研究所。二要建立保护措施。发挥地方戏曲在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传统剧种、剧目保护措施,发挥其根基深厚、受众面广的优势,确保地方戏曲事业后继有人和健康发展。三要加强人才培养。制定和建立戏剧艺术人才培养和管理等方面的机制,加强对地方戏曲艺术的研究。将地方戏曲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开辟戏曲教育课程,培养少年儿童对地方戏曲的兴趣,使之成为地方戏曲将来的固定受众。四要创新艺术形式。大胆表现现代生活与前卫形式,对当下的流行时尚敢于入戏,并能够把流行时尚的元素与传统戏曲完美结合,使之形成新潮与传统共融的、新型的艺术形式,使戏曲艺术真正成为当代社会的真实反映。五要加强舆论宣传。地方戏剧艺术集中华民族艺术之精华,凝聚着祖祖辈辈的聪明才智,很多表演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六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作用,开辟专栏、频道等,加强对地方戏曲的宣传、介绍,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护和扶持地方戏曲的舆论氛围。

标签 - 戏曲活动,地方戏曲,班社,戏曲教育,戏曲艺术
网站编辑 - 曾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