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当敌人看”

2019年02月11日 10:59:29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马祖云

  延安时期,许多同志对读书学习特别是学马列经典著作感到“头疼”,畏难情绪成了“拦路虎”。对此,1938年3月15日,毛泽东在“抗大”的演讲中谈到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时指出:“我看这个攻字是有大道理的,就是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地攻读……”在毛泽东号召下,兴起了一场大学习运动,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当今互联网时代,书的形式多样化了,有纸质书、电子书,还有微信群、朋友圈的信息等。在强军兴军进程中,解决“本领恐慌”问题,要有“把书当敌人看”的自觉意识,打好新时代“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攻坚战,奋力锻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能力素质。从当前实际看,读书学习像打仗,是因为有林林总总的不良学风和消极态度,会使人降低学习热情、失去钻研动力,终致“江郎才尽”。打败学习上的“敌人”,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发扬攻书精神。

  攻书戒不恒,贵在长期坚持。现在,官兵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了很大比例,因此不少人认为,自己取得了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又经过多年实践锻炼,掌握的知识已经够用了,没有必要再投入学习的“苦海”里。于是乎,读书少了,应酬多了;思考少了,娱乐多了;思想少了,“官念”多了。克服这种自满情绪,须树立新理念、开阔新视野。当今时代,人们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昨天的人才不能保证就是今天的人才,昔日的经验不能保证能解决今日的问题,现在的知识也不能保证就适用于将来。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克服自满情绪,不持之以恒地深化学习,必会造成知识快速老化、思想逐步僵化、能力不断退化。古人有训:“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提高到老,才能不断增长新本领,在强军征程中砥砺前行、有所作为。

  攻书戒不深,贵在钻深研透。所谓学而不深,就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学到一点皮毛就以为掌握了精髓和真谛。当今时代,生活节奏快、信息如潮涌,特别是面对“快餐式”“浅阅式”的流行阅读,许多人学习一目十行,只讲阅读效率,只求略知大概,以致掌握的知识浅表化、碎片化。克服这种学风,需要发扬“攻书”精神,善于“攻书”才能深品文意、融会贯通。如何“攻书”?毛泽东同志认为,“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学习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需要学会这种“钻”的办法,在悉心钻研中把观点搞清楚、把原理弄明白、把规律掌握好,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攻书戒不化,贵在领悟消化。对照现实可以发现,有的人在学习中患有“消化不良”,只会提几句书本上写的原则要求,却不能运用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认识问题。同进食一样,学习不仅仅是获得原料和食粮,更要咀嚼、消化和吸收其中的营养。学而不化,即使学得再多也不会有益处,甚至还会因为曲解理论而误导工作、贻误事业。学而能化,关键在于用心思考。思考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烧脑”历练,也是把书本上有益的养分转化为自己的素质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入佳境的升华,只有常思考、常总结、常积累,学习才能常有收获、思想才能常有进步、工作才能常有创新。

  攻书戒不用,贵在学以致用。学的目的是用,即实践、运用。只学不用,就会陷入“本本主义”,是一种学习上的“叶公好龙”。现在,有人谈学习、讲工作、提要求能说出一大套,但只满足于学在本上、讲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注重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防止和克服这种学而不用的现象,需要牢固树立实践标准。是不是学懂、弄通、做实,关键在于能不能用理论解决问题,标准在于解决了多少问题、取得了多少实际成效。习主席指出,“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这就告诫我们,读书学习必须把知与行、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理论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标签 - 敌人,攻书,快餐式,头疼,消化不良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