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年一号令下达

——怎么看聚力推进备战打仗

2019年08月23日 19:26:17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申伟 杨纬立 于志强

  2019年元旦假期刚一结束,当人们还在回味节日的欢乐时,一则31秒的视频新闻迅速占据媒体头条。“报告主席,中央军委2019年开训动员令已按程序审批,请您签署,发布全军。”习主席随即郑重签署了中央军委新年第一道命令。从2018年主席发布训令到2019年主席签署训令,大抓军事训练的信号越来越强烈,备战打仗成为新时代中国军队的最强音!

  为什么军队要始终把备战打仗作为第一要务?

  对青年官兵来说,战争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说陌生,是因为大家对战争的印象大多停留在20世纪;说熟悉,是因为战争从未离我们远去。据不完全统计,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70多年,世界上爆发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就有500多次。战火频仍,狼烟四起,一次次把军队推向“罗马角斗场”,接受生与死的考验。

  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天职,这就像工人要做工、农民要种田一样。但从军事职业的特殊性看,军人备战与农民务农、工人务工有很大不同。农民有农闲期,工人造了次品还能重来;而对军人来讲,备战无间隙,战场无亚军,如果打了败仗,轻则丢身家性命,重则产生无可挽回的政治后果。中国历史上的“靖康之耻”就是一个千古警示。这个历史悲剧形成与宋军忘战懈怠关系甚密,而这一点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上发现端倪:雄伟的城墙上没有哨兵也没有工事,完全是不设防状态;城墙边的军营变成了店铺,门口放着武器,说明兵卒或在里面干活或在休息。这样的状况,足以证明宋军徒有其表、毫无战力。金军兵临汴京时,守城的宋军听到金军擂鼓立刻四散奔逃,金军统帅颇为不解,“闻南朝有兵八十万,今在何处?今何不迎敌?”一支军队如果忘了打仗的天职,就会成为徒有虚名的花架子。

  2016年,英国BBC推出了一部名为《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的纪录片,在世界各地引发广泛关注。片中称,美国在中国周边部署了400个基地,军舰、核武器和轰炸机环绕中国,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绞索”,牢牢地套住了中国的脖颈。美国历史作家詹姆斯·布拉德利在片中这样描述:“当你从北京最高的大楼楼顶向四周望去,你会发现太平洋、韩国、日本都是美国的军备,关岛都快被导弹压沉了,而所有这些军备都对着中国。”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中国周边强敌环伺,战争危险无时不在。面对国际战略形势和我国安全环境的复杂深刻变化,面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今晚准备打仗”绝不是一句口号。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做好随时应战的充分准备,确保一旦有事上得去、打得赢。

  为什么说戒备状态最能体现部队实战水平?

  2018年夏秋,中央军委以突击检查的方式,对分布在五大战区的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进行整建制战备拉动,行动范围覆盖21个省市(自治区)和东海、南海部分海域,这次拉动无论是规模还是实战化程度,在我军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此举意在警策全军始终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态势。

  戒备状态从根本上说就是打仗状态,是一支军队精神状态、战略战术、军事训练、武器装备等实战化水平的集中体现。兵法《六韬》有云:“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如果一支军队戒而不备,当战争爆发时势必陷入战略被动。1973年10月6日是犹太人的“赎罪日”,这一天也正处在穆斯林的斋月节。在这期间,犹太教徒和穆斯林都会缩短工作时间、减少活动,军队也会避免使用武器。因此,以色列以为阿拉伯国家绝不会在此时发起进攻,许多以军士兵离开岗位回家过节,军队正处于战备最脆弱的时候。然而,恰恰就在这一天的14时,苏伊士运河东岸,以军防御工事的沙垒中突然发出两声巨响,埃及蛙人埋入水下的两个炸药包剧烈爆炸,揭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序幕。埃及军队以极小代价突破巴列夫防线,戈兰高地防线也被叙利亚军队突破,以军配置在北线的装甲部队遭到歼灭性打击,损失惨重。

  克劳塞维茨说过:“突然性是一切战略战术的精髓。”始终保持良好的戒备状态,当战争不期而至时,军队也能快速反应、从容应对。2008年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全球目光聚焦北京。恰在此时,格鲁吉亚采取突袭行动控制了南奥塞梯地区并袭击俄罗斯维和部队。俄罗斯总统一边参加开幕式,一边下令出兵反击。驻格俄军接到命令后,50分钟内就从驻地抵达茨欣瓦利,俄第50集团军也在140分钟内完成燃料、弹药补给等一切作战准备,并开始实施越境行动。在西方国家还来不及统一立场的情况下,俄军迅速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全胜。战后,美国一名高级军官称:“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事先已料到俄军的行动速度,可是他们实际的行动还是比我们预料的要快得多,我们现在都叫它‘俄罗斯速度’。”“俄罗斯速度”背后显示的是俄军极高的战备素养、处突能力和实战水平。

  现代战争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战争爆发更加突然,往往首战即决战,对部队平战转换要求更高。我军必须戒在危时、备在平时,把日常战备工作提到战略高度,保持各级战备值班体系高效运行,提升部队应急应战能力,做到随时能够亮剑出鞘、决战决胜。

  战役指挥考核军长先考、伞降训练军长先跳说明了什么?

  每年6月都是考试季,中考、高考关乎千万学子命运。但2018年6月,军队组织的一场只有13人参加的考试,却吸引了百万官兵的目光,这是我军历史上首次对陆军集团军军长进行战役指挥能力考核。时隔不久,空军又爆出新闻:新机型跳伞训练,军长第一个跃出机舱,百余名将校军官紧随其后。从陆军的“第一考”到空军的“第一跳”,立起了练兵先练官、强军先强将的鲜明导向。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高级指挥员素质高低、能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和主导着战争的胜负。1949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提到,“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为什么单独提粟裕立了第一功呢?这是因为在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中,粟裕频出奇谋、连献三策:提出截断徐蚌线、抑留敌人于徐州地区的“小淮海战役”建议;提出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建议;提出将“小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的“大淮海战役”建议。这些远见卓识,为创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作出了独特贡献。

  有人说,军官的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指挥员的能力素养、谋略水平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长期培养。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元帅主动放弃军政要职,担当起创办军事学院的重任。1954年1月,他提出在军事学院举办战役系的设想,并点名让杨得志等10名军以上干部到战役系学习,为我军培养了一批中高级指挥员。一名优秀的指挥员,不仅要在有围墙的大学学习,还要到演训场甚至战场一线去接受实践洗礼。俄军把叙利亚战场作为“战争大学”,现役700多个将军中有447个去过叙利亚战场,师旅级指挥员90%都经过实战检验。俄国防部甚至因此调整了干部政策,把是否拥有作战经验作为军官特别是高级军官晋升的主要考察标准。

  现代战争作战理念、作战样式日新月异,高新武器层出不穷,对指挥员的备战打仗本领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指挥员只有拿出自我革命精神,自觉来一场大学习,集中精力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着力提高战略素养、联合素养、指挥素养、科技素养,真正把打仗本领搞过硬,才能获得制胜未来的“资格证”。

  常态开展阅兵活动对部队战斗力建设有什么推动?

  从威武雄壮的广场阅兵,到战味十足的沙场阅兵,再到气势磅礴的海上阅兵;从荣光闪耀的英模方队,到实战编组的战斗集群,再到劈波斩浪的钢铁舰阵。网友们大呼“帅呆了”“看不够”。这样对大阅兵的感叹,近5年已经有4次。有人不禁要问,这样常态化的阅兵有何深意?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为国家祭礼,“戎”为国家的军事行动。阅兵作为一种传统军事仪式,一肩挑起“祀”与“戎”,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为巩固政权、有效固边,调集军队10万在怀来举行盛大阅兵,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特别是“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等武器,令“列国使节俱惊”,有效起到了壮观瞻、振国威的巨大作用,为明朝西北部边境带来了长期的安宁。

  一条阅兵路,半部战争史。阅兵往往与历史上的某些重要节点相契合,与某些重大事件相关联。1941年11月7日是苏联国庆日,且又值莫斯科会战的关键时期,180多万德军、1700多辆坦克、1300多架飞机、14000多门大炮业已兵临城下,德军先锋机械化部队距莫斯科仅有25公里。敌军压境,还要不要阅兵?斯大林毅然决定组织红场阅兵。全副武装的苏联红军披着雪花,迈着雄健的步伐走过红场、直奔战场。英国《新闻纪事报》报道说:“通往莫斯科的要冲鏖战正酣,而莫斯科却组织了一年一度的传统阅兵,这是英勇和无畏的榜样。”2015年我国举行的抗战胜利日阅兵,飘扬在受阅队伍前的英模部队荣誉旗、坐在阅兵车上的抗战老兵,强化的是人们对14年艰苦抗战的民族记忆,同样极大激发了官兵的精气神,显著提振了军心士气,成为战斗力提升的“倍增器”。

  阅兵,不仅是军队外在形象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内在实力的有效检验。朱日和沙场阅兵,首次按作战体系编组受阅部队和武器装备,34个地面方队和空中梯队组成9个作战群,近一半装备首次亮相。阅兵由战区统一组织指挥,受阅部队和装备来自各战区各军兵种,100多架战机从6个机场编队起飞,各方队行进衔接整齐划一、精准到位、米秒不差,堪称一场规模空前的联合作战行动,集中体现了联合指挥、联合训练、联合保障的新特点。南海海域海上阅兵,受阅后辽宁舰和数艘驱护舰、多架歼-15战机、多型舰载直升机组成航母编队,随即展开背靠背综合攻防对抗演练,标志着航母编队远洋舰机兵力协同运用向深度拓展。一些多次参加阅兵活动的官兵坦言:这几年的阅兵更加注重实战需要,也倒逼我们刻苦训练,不断实现能力升级。常态化阅兵,对汇聚复兴伟力的激励作用更加鲜明,对加强战斗力建设的牵引作用愈发彰显,我们坚信下一次阅兵会更加精彩。

  (执笔:申伟、杨纬立、于志强)

标签 - 1941年,抗战老兵,能力素养,伞降训练,莫斯科会战
网站编辑 -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