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杂志“党员来信”栏目投稿邮箱公布!

2019年03月16日 09:57:01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2019年,《求是》杂志全新改版,增设“党员来信”栏目。“党员来信”栏目每期刊发读者来信,是《求是》杂志与党员同志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现开通栏目专设电子邮箱,欢迎广大党员同志踊跃投稿。

  “党员来信”栏目投稿邮箱abc@qstheory.com

  近期《求是》杂志刊发的党员来信附下。

 

  基层减负 不是简单做减法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从事基层干部培训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直关注基层治理问题。在与基层干部的接触和交流中,我深感基层工作中普遍存在着督查检查频繁、问责滥用和压力“甩锅”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基层治理的效能。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阻碍,为基层减负、减压,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基层减负不应止于发文件、写报告,以文件、会议落实减负要求,那样无异于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以官僚主义反官僚主义;基层减负也不能抱着“一减了之”的态度,不能指望完全放松甚至取消对基层干部的管理与考核。在基层治理中,既要减负,也要鼓劲,要着力理顺政府管理的体制机制,改进干部考核标准和方法,让基层干部少在应付上级检查上做文章,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服务群众上下功夫。

  一是减负减压。减少不必要的督查、考核、问责,在厘清限度和边界上下功夫,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使基层干部从对数据、编材料、做图表、造典型等繁杂工作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更好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群众拉近感情,回归基层服务群众的本色。

  二是增温给力。在干部管理中要注重厚爱和激励。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干部管理“也是一门艺术,要撑腰鼓劲、关爱宽容,体现组织的温度”。要给基层干部更多的关爱、信任,为基层干部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多宣传基层优秀典型,让基层干部有尊严、有干劲,以在基层服务群众为荣,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做好基层工作。

  三是崇实重效。对基层干部的管理和考核要重实绩、实效。检查、问责、留痕都是为了把考核评价做实,但是“实”不只是形式上的“实”,更主要的是要看实绩、实效。“痕迹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考核虚化的不足,使考核内容具象化,但是,将“痕迹管理”推向极端,导致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就演变成“不问民声问材料”的形式主义。干部考核重实绩、实效,应切实加大基层干部考评中群众满意度的权重。

  四是统合理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应尽可能通过机制和流程的再造,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千条线“统”在上面,将管理与考核最大可能地统合汇总,减少向基层要数据要材料的频次。要通过机制创新,理顺条块关系,让基层有责有权。需要好好总结地方政府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有益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

  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需求出发,为基层减负的同时加“油”、给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不妥之处请指正。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鄯爱红

  塑造家国情怀,国史研究和教育大有可为

编辑同志:

  我是边疆民族地区的一名大学教师,今年是伟大祖国70周年华诞,我想借贵刊一隅,表达一名基层党员教师对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和教育的粗浅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历史研究和教育尤其是加强国史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些根本和重大的历史问题上实现了正本清源,有力抵御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凝聚了党心民心,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追求,千百年来人们治史用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认识家国一体、塑造家国情怀。邓小平同志曾经动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表达的正是一种朴素而深沉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扎根于亿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在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也感到,当前部分社会公众、青年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比较模糊,甚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例如,对家国情怀进行“文化快餐”式解读,追求商业化的审美趣味,淡化了爱国主义的神韵精髓;以猎奇心态看待国史,对“正史”兴趣寡淡,对“野史”情有独钟;不了解历史的人向往“生活在民国”,以美化民国人物、传播“民国风尚”为时髦。这些问题的存在,凸显了家国情怀塑造上的不足,也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国史研究和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国史研究和教育重在强化国家意识、维护国家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这部正在书写中的历史画卷鲜明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历史使命感的高度统一,给出了对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的最佳诠释。因此,要使人民大众形成更加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家国情怀,就需要国史研究和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

  我想,以国史研究和教育塑造家国情怀,可以朝着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增强国史研究和教育的“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坚定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家国情怀的塑造提供强大的思想理论基础;二是国史研究和教育要更加全面地整理和建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记忆,通过清晰完整的国家记忆还原历史真实,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渗透企图;三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共同发力,推动国史研究成果向教育领域转化,讲好爱党爱国、为国奋斗、勇担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中国故事”。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努力,国史研究和教育就能够不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当代阐释,使人们在与伟大祖国共同奋进中收获人生成长、实现人生价值、品味人生幸福。

  以上是我的一点想法,请编辑同志指正。

  云南大学 蒋红

  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实现全面依法治国

编辑同志:

  我学习了贵刊今年第4期刊载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心情激动振奋,在此想谈几点学习收获感受。

  第一点,只有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才能有“定盘星”和“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透彻地阐明了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全党上下对全面依法治国极端重要性形成了共识,厉行法治有了广泛深厚的思想根基。历史上秦、汉、唐等强盛皆因法治而兴,但又因最高统治阶层率先践踏无视法治而衰。我们党决不会重蹈他们的覆辙。我们党执政70年来,虽历经坎坷但对法治矢志不渝,即使有个别时期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我们党也能够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重建法治。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加强党的领导,要继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依法办事、捍卫法治。

  第二点,只有加强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能走对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一些人鼓吹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模式,这完全不符合我国国情,我们必须坚决抵制。在司法体制改革中,要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决不是要“司法独立”,而是让“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保证司法公正。如果在中国搞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那一套,必然削弱我们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进而导致国家混乱。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等西方民主形式,结果国家陷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境地。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第三点,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才能不断提升。作为一名司法工作人员,我亲历了几十年来我国司法的发展进步历程。在党的领导下,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党委政府对司法机关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基本解决执行难”中,司法机关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升级财产查控体系,完备失信联合惩戒体系,与各相关部门建立执行联动机制,有力推动了执行难问题的基本解决。形成了避免冤假错案的有效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造成冤案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司法人员缺乏基本的司法良知和责任担当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则是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在本次司法体制改革中,对解决这些问题都给予了充分重视。司法体制改革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和统筹部署是不可能完成的。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 赵军

 

标签 -
网站编辑 - 唐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