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公共服务改革

2017年03月23日 09:13:23
来源: 《红旗文稿》2017/6 作者: 句 华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公共服务改革也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

  一、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党中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强调了创新发展对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极端重要性。从引领公共服务改革方面来看,创新对着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极具指导意义。

  首先,公共服务的理论创新。公共服务作为专用名词,在21世纪初进入中国人的话语范畴,并且迅速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年介绍的比较多的是国外的公共服务相关理论,诸如公共物品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但站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方位的历史高度来看,体现中国自己特色、自己风格、自己气质的公共服务理论尚未建立,这与中国经济大国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很不相称。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创造我国自己的公共服务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我们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进行逻辑归纳和理论抽象,创造形成适合指导我国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的理论。

  其次,公共服务的制度创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形成一系列有利于公共服务发展的市场制度、产权制度、投融资制度、分配制度、人才制度等十分重要。我们不仅需要完善产权制度、投融资制度等,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具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比如劳动就业、教育、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人口生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文化体育方面的制度。

  再次,公共服务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具有引领作用,公共服务也需要有科技创新来支撑。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技术普及化、大数据多领域应用、云计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瞄准公共服务的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日显重要。公共服务要想出新,跟上时代步伐,也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新模式。同时,我们还要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为公共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公共服务机构管理效率,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

  第四,公共服务的文化创新。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7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这些都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建设的积极进展和重大进步。但是,如何克服公共服务低水平陷阱和如何避免公共服务高福利陷阱,还没有真正解决,需要继续努力。

  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公共服务的统筹配套功效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实现协调发展,是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公共服务能够取得好的统筹配套成效的关键。毛泽东曾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注重的一些重大关系。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更加复杂、利益关系更加多元,特别需要处理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增强发展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坚持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在促进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具体领域的协调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第一,加快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破城乡二元分治,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等举措,推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但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第二,加快推动区域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了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近年又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其目的是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但如何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发展,加大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仍需要公共服务有更加突出的表现。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也需要有配套的公共服务政策。

  第三,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具体领域的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具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十分重要。在劳动就业、教育培训、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人口生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文化体育、交通通讯、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亟需相关具体制度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

  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提供公共服务的优质生态产品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公共服务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加快优化空间结构建设主体功能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就要划定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要加快完善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第二,推动低碳循环高效利用资源。要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资源体系,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等行动,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建设海绵城市。

  第三,加大环境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要提高环境质量,给老百姓清洁的空气、水等,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统筹城乡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四、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创新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更为公共服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努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一方面,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合作和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在国内要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开放度,坚持政府负主体责任的前提下,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形成互利合作的多元供给机制和模式,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建立多元供给机制。为增加公民享受服务的选择权和灵活性,应当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的形成,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机构公平竞争。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比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养(托)老服务和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机构等,积极推行政府购买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式。抓紧研究制定分领域、分行业具体政策、操作规则和管理办法。

  第二,打破事业单位垄断。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事业单位真正转变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和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目前,一些地方的事业单位进入市场,形成社会企业的发展方式,要探索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实现路径和配套政策,力争尽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第三,加快购买公共服务的步伐。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服务供给与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把适合由社会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为了让社会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更多的决策及运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积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和反馈机制,推动加快购买公共服务的步伐。

  第四,扩大社会的广泛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只有向全社会开放,才能调动蕴含的巨大能量。要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促进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推动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优势互补、有机融合。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活动,积极培育慈善组织,完善慈善制度,充分发挥慈善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和筹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坚持共享发展,着力体现公共服务以人民为中心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共服务也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第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加大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覆盖。提升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

  第二,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要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第三,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要认真区分短期和长期问题,考虑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面对快速增长、日趋多样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特别是非基本公共服务上,不能“大包大揽”“有求必应”。要量力而行,一步一个脚印,不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情。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与事业单位改革的衔接机制研究”[14BZZ06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研究”[16JJD810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艳玲 高天鼎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