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网络生态的保卫战

2017年05月10日 09:30:17
来源: 《红旗文稿》2017/9 作者: 张淑虹

    23年前,一条64K的国际专线,让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由此走进了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日益提高,网络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生态圈。“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网上网下这两个生态圈形成一个同心圆,是我们党各项事业稳步前进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过去的一年,从对校园欺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到电信诈骗、诈捐行为引起的轩然大波,从“老虎吃人”事件引发的“规则”讨论,到对70年住宅土地使用权到期的疑问,网民在教育文化、农村治理、网络安全、公共秩序等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都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对于治理“奇葩证明”、打好蓝天保卫战、“房子是用来住而不是用来炒的”等政府承诺,网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拥护。此外,网民在抵制“台独”、在“南海”问题上默契地达成一致,以自觉言论筑起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的坚实堡垒。

    今天,中国有7亿多网民,通过互联网,对于国事、家事、天下事,百姓可以一览无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老民不预人间事,但喜农畴渐可犁”的时代已经过去,每一位网民,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更渴望着能够通过网络参与社会性公共事务,参与到地方政策和国家大事中去,渴望能够借助网络平台陈述自己的看法,或者表达个人的诉求。网络就是了解民意、联系群众的闾巷草野。任何来自人民的声音都不能忽视,百姓的看法就是对政令施行的最有力监督,百姓的诉求就是下一步改革的入手点。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借着今日网信事业蓬勃发展的东风,让网络成为传播人民声音的话筒、接受人民监督的渠道,沟通党和人民的桥梁,更成为展示人民民主的大舞台。

    “爱人多容,可以得众。”对于网络上不同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讲道:“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我们看到,广大网民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正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无论对错,网民的声音总能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使马者知地险,操舟者观水势,驭天下者察民情。”只有充分倾听网民的声音,才能摸清社会发展的脉搏和社会改革的“痛点”,无论是推拿正骨还是刮骨疗毒,全面了解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然而,同“权力应当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一样,网络发声也应当被限制在一定的边界之内。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任何地方都应该有秩序来约束行为,互联网也不是法外之地。只有在井然有序的网络环境和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中,百姓才能最大限度地受益。今天,仍有一些人为了吸引眼球,发布片面消息煽动群众,激化不必要的社会矛盾;一些公众人物不加辨析地发表个人不当言论,传播负能量误导网民,尤其是误导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一些网民或者组织,不尊重他人隐私和权益,仅以点击率、转发量、关注度为目标,散布不实消息,传播负面信息,混淆视听,扰乱网络秩序。因此,发挥舆论监督,净化网络生态,需常抓不懈。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谷雨前后,正是播种的时节,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是为了给开展下一步工作播下更有生命力的种子。我们要勤除野草,深耕细作,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上累累硕果。网上网下要形成更大向心力,坚决抵制网络上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别有用心的言论,坚决驱逐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等各种形式的“雾霾”。同现实生态一样,我们也要打好网络生态的保卫战,让更多的网民能够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沐浴清风,享受阳光,汲取营养。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责任编辑:李艳玲 高天鼎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