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起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的话语场

2017年06月23日 10:31:17
来源: 《红旗文稿》2017/12 作者: 武卉昕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工作实践展开的核心环节在于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理论话语权的掌握和行使需要实践语境,即现实中可行的话语场。那什么样的话语场能够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方法,为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指导思想。

    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服务是我国高等教育立身的基点,而立德树人则是我国高等教育立身的根本。作为党领导下的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不断宣传,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这个主阵地是理论内化的关节点,是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的中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立起独一无二的求索与解答相统一的现实大讲堂。站稳了这一现实大讲堂,学生们就可以从理论高度向现实深度、从理论灌输向灵魂内省迈进;教师们就可以将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结合起来,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在高校建立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的话语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如下方面努力:

    首先,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以价值为基准来实现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课程范畴,在价值立场上绝不可能秉持所谓“价值中立”的学术标准。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在价值立场上,只能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终极理论立场。价值以善恶为导向,在实践中更多地表现为有示范意义的道德价值。道德价值是道德主体的行为、品质对于道德客体所具有的意义。道德价值可以通过传授引导,即言传身教,因而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标准需要在人格甚或人性层面作要求,严格考察教师自身的德行。做道德文章、传伦理意蕴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比起玄奥理论和皇皇巨著,教师本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无德之师,即便在理论上能穷八荒之玄通,在实践上仍为祸甚久,为害巨深。好老师的影响是恒久的。学术上的“钻之弥坚”必然要以道德上的“仰之弥高”为绝对起点。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对党的理论的宣传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第二,夯实理论、以理服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宏大精深的科学,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水平,深邃的思考能力,精湛的宣讲艺术,是必须要在完备的知识体系框架内才能够驾驭得了的课程。理论本身的魅力永远蕴含于理论本身,那是用坚实的理论基础触碰到了理论内核后迸发出的理论光辉。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其中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最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立场、研究方法、基本观点构成了其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和科学性,而对其完整性和科学性地把握,则要去透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著作本身。不研读原著、不探究其中的道理、不通晓其中的逻辑,就不可能宣讲出其科学地真谛。任何对人类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理论都需要有真理的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这样,因为只有从学理上清楚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调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等理论问题,才能辨析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潮的本质,才能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才能厘清很多理论上的迷惑,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立场鲜明、坚定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科学,具备客观的依据,经得起理性的怀疑,扛得住实践的检验,是以完备体系呈现出来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是允许其登上讲台的绝对前提。有些教师,因害怕学生提“尖锐”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而在课堂上回避提问。其根本问题在于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本质,缺乏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缺乏宏大的历史视野,因此也不可能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来看待当代中国面临的现实。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只有在理论和学术上自信,价值立场的偏移问题才会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大家,无论在学术和教学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对理论问题的探讨中,还是在社会问题的看法上,都会流露出对马克思主义无法掩饰的笃信和热爱,那种坚定信念已经根植在他们心里,融化在血液里,是人生的终极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国家社会发展问题,既是他们的学术追求,也是永恒的生命样态。

    第四,博之以言,约之以规。通过宣讲让学生感受到理论本身的魅力,并在内心世界形成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能否感受到理论本身的真理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宣讲能力,深邃的理论、广博的知识需要教师充满智慧、灵感和热情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博之以言,不但要求所传达知识广博深厚,而且要求语言表达丰富生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当学生被教师讲授的道理所打动,才会仰慕理论的崇高,接下来才会相信理论本身,并尝试用理论澄清迷惑,解决现实问题。在这里,由真理支撑的语言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也是问道与实践相链接的纽带;但语言的表达并非不受约束,越是对与价值相关的理论内容的宣讲,越应该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一定要做到学术内容传达的规范性,一定要约之以规。语言的规范性,从科学性上讲,要求讲授者清晰、准确、合乎逻辑,从价值性上讲,要考虑到学术表达的意识形态界限。西方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诸多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认识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在课堂讲授中讲清楚。博之以言还应约之以规,是宣讲的行为艺术和行为规范的统一,是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的关键所在。

    最后,功善兼具,知行合一。“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是认识事物的基本要求,更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实践的方法论。理论高度决定学术视野,更决定实践效度,理论的作用在于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这个五光十色的实践世界。作为高校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既要理论宣讲,又要实践引导,既要学术问道,又要现实关照,既要让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又要让他们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解决新问题,解决难问题,“增强时代力和感染力”。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契合,宏观上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微观上回答学生的人生着力点在哪儿,对谁动情、如何用心用力,做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法路径。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与历史虚无主义批判”[GJCI1315058]的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艳玲 高天鼎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