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享理念促进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7年06月23日 10:31:17
来源: 《红旗文稿》2017/12 作者: 任青 张伟

    共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新发展理念之一。发展优质均衡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共享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先后就优先发展教育和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很多内容深刻阐述了优先加快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为让我国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快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农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随着农业税的免除和农村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但与城市相比,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农村贫困地区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仍然落后,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仍是实现贫困地区共享发展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教育处于社会建设之首,是老百姓关注的最大民生,是实现社会共享的重要起点。起点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起点共享也是最基本的共享。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共享发展,优先发展教育是基础。

    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农村教育也有了较大发展,实现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生资助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等领域的教育扶贫全方位覆盖。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但与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相比,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在硬件和软件配置上的差距还比较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他多次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帮助贫困地区,要找准“穷根”,扶到点上,帮助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他要求,要把让贫困地区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让他们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为贫困地区发展培育出内生的动力。

    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等方面有保障,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是实现共享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村贫困地区促进教育共享,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教育公平导向,切实推进教育投入、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建设向农村贫困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倾斜,逐渐填平城乡教育的鸿沟,让贫困乡村孩子接受到相对均衡、优质的教育。

    1.以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倾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应坚持保基本、均等化的发展方向。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办学环境、基础设施、师资水平相对落后,是拉大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原因。推进城乡教育公平,首先需要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和倾斜,也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财政资金要向农村教育尤其是老区的教育倾斜,保障国家教育经费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要依靠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推动教育资源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学生资助都要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使这些地区的办学环境、教学基础设施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同时,还要根据贫困地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适龄人口及需求情况,进行分类帮扶,精准扶贫,为农村贫困地区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提供财力上的保障。

    2.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些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重大项目,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免等,使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但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师资短缺、某些乡镇农村学校大班额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健全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机制,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在现有条件下,促进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需在合理均衡地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上用力。经过这些年改革发展,我国农村教育已经由数量不足转变为质量不高。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新需求,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农村与城镇教育资源配置的质量差距问题。提高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质量,要从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师资配置交流抓起,实现“四个统一、一个全覆盖”,即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同时,还要通过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和办好特殊教育,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保障贫困地区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3.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农村中小学生共享高质量教育。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教师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优质师资的流向影响着优质生源和办学资源的流向。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核心,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关键在于均衡配置师资。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的目标,并为此打出了政策“组合拳”:通过免费师范生政策,培养补充农村教师;通过实施特岗计划,补充大批农村教师;通过实施“国培计划”,完成对640多万中西部农村教师的一轮培训;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等等。这些有力举措,使农村教师数量得以保持稳定,学历层次和素质能力明显提升,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得到加强。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教师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都还难以适应农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求,数量不足、工资待遇低、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教师职称晋升困难等,导致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因而造成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薄弱。教师队伍薄弱,直接影响着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成为拉大城乡教育差距的关键因素。

    为改变这种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他要求有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教育部门要贯彻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解决乡村教师待遇和编制问题,城乡统一编制标准,并从制度上解决乡村教师评职称等职业发展问题,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使他们能够扎根农村、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使农村贫困地区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长起点公平,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本文系教育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习近平教育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7JFZX010]成果)

    (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尹霞 马建辉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