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讲台要有敬畏意识

2017年06月23日 10:33:34
来源: 《红旗文稿》2017/12 作者: 何畏

    学校教育是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而课堂教学则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和学生成长成才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全在教师。教师如何认识和对待讲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广大教师要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这些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明确要求,应当成为广大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

    敬畏讲台,就是敬畏职责。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古往今来,人才首先成长于学校,所以“教育强则国家强”。教师是离学生最近的人,教室是师生心贴心的殿堂。在教师的双肩上,一边是学生,一边是国家。教师的课堂劳动,功在学生,利在国家。讲台的神圣性在于“课堂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不能“我的地盘我做主”,把教室当成自己的“私人文化作坊”。学校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我们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学校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教师作为国家人才工程的一线实施者,必须自觉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用党的远大理想、国家的宏伟目标激励学生的成才动力、引导学生的成才目标、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引领学生的成长路径、培养学生的价值情怀,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对学生的任何误导,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失责。

    敬畏讲台,就是敬畏人才。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尊师重教传统,有特色鲜明而内涵独到的师生观。在学生心中,老师是自己的知识父母;在教师心目中,学生是自己学缘至亲,敬畏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托举学生应成为教师思维的轴线,他们以可敬的“蜡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中国的教师看来,后生可畏,学生无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研究生,对于教师而言,都是知识理论上的“未成年人”,他们的可塑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严肃性,教师的工作作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对人一槌一刀的雕塑,都应当出神入化,让人性愈加光彩,否则,误人一时一念,可能就误人一生一世。因此,教师必须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既传授做事之理,又传授做人之理,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学生潜力的无可限量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无限期待,教师们应时刻提醒自己:在你的教鞭下可能出牛顿,出爱因斯坦,出屠呦呦,人才的培养容不得有丝毫懈怠和哪怕偶然的疏忽。为此,教师应当甘愿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攀登知识高峰的人梯,虽然“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可教师应当是那种哪怕自己只有半碗水也要全部倒给学生的人。教师像父母盼望着孩子超过自己一样,努力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且十分坦然自豪地认识和对待这种超越,在教师的自我评估中,他们真切地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敬畏讲台,就是敬畏科学。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工作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传播科学必须要敬畏科学。科学是人类的智者们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堆起的圣山,它是开启心智的锁钥、照亮心灵的火把,也是人们改造自然、建设社会、养润心性的依靠。课堂是知识的圣殿、思想的圣殿、真理的圣殿,容不得有任何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对科学必须怀有谦恭严谨的科学态度,对科学理论做到精准圆融的系统把握。教师只有自己先成为专家才能讲出蕴含深奥道理的家常话,才能把基本原理变成管用方法传授给学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大家才能培养出站在自己肩膀上的巨人。传播科学容不得有丝毫错误。科学探索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人类的认识也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但科学的大厦是在剔除错误中矗立起来的,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说普通社会成员的知识错误可能影响本人和少数人,那么,教师课堂上的错误则具有快速放大效应,可谓谬种误传,贻害众人。传播科学来不得半点虚浮。教师只有敬畏科学、淡泊名利、遵从真理,才能培养出学生以超然的态度献身真理的科学精神。

    敬畏讲台,说到底是敬畏教学。教学绝不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信道,而是师生亲切交流的场所。教学不能完全脱离知识灌输,学习也不可能没有艰苦的努力,正是因为教与学的艰巨性,才要求教师有举重若轻的能力。教学是知识体系的构建,但教师手下的理论大厦必须是精美的艺术形式。准确阐述知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科学的艺术化表达是传授知识的高境界。因为艺术是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快乐有趣的形式,可以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教学有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是能力升华。任何理论都不能成为社会实践的施工图,而应该是引导人们社会行动的路线图,确保人们始终行进在正确道路上,或至少尽可能少走弯路、不走歧途。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因此,教师不能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更不能成为攀登者背囊的不断施重者,而应当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引路人,科学方法的升华者。教学过程开始于解惑,也应该发展到新的起点上的反思生疑。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学应当成为信息场中师生之间的心语,从而使师生心心相印。这就要求教师能读懂学生的表情、呼应求知者的心声,不仅具有把学生从一个知识高地带向另一个高地的能力,而且具有感染他们自主学习、完善人格和不断提高攀登理论和道义高峰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艳玲 高天鼎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