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基层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2017年07月25日 09:48:55
来源: 《红旗文稿》2017/14 作者: 李坤霖

  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一种能力。基层最接近人民群众,经常同人民群众面对面交谈说话,最能从中体会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掌握群众语言,说好“群众话”,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于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尤为重要。

  “群众话”是通俗、朴实、真实的话语,是群众能听、想听、爱听的“自家话”,“群众话”中体现着民意,反映着民生。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如果党员干部同群众交流起来都互相听不懂、听不明,不在一个频道上,就无法倾听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建议,也就不能做好群众工作、践行群众路线。对于“群众话”,党员干部不仅要会说、多说,还要善说,要让群众听得明、听得高兴,真正打通基层群众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要会说“群众话”。“群众话”不是拿着稿子向群众高谈阔论或是汇报工作,也不是动人煽情的漂亮演讲,而是要摒弃套话、空话、“机关腔”,真正用“白开水”式的家常话同群众交流。“群众话”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亲切感和感染力,能让群众从心底里相信的实在话。与群众交流时要不推诿、不避事,真诚地喊一声“大娘”“大姐”,热情地叫一声“大叔”“兄弟”,在称谓上首先让自己“放下架子”“撂下面子”,真心诚意同群众交朋友,把群众当亲人般地打招呼、去沟通,让群众真正感觉好似老友亲朋,瞬间拉近距离。会说“群众话”不是一朝一夕就实现的,也不是在书上报纸上看看就会的,而是需要真正到群众中去学习实践交流,多与群众拉拉家常,这样才能学会。

  要多说“群众话”。同群众交流,不仅要让他们听明白,还要让他们愿意说心里话。基层群众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在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单纯讲政策和蜻蜓点水式的询问记录,会造成一些人只听不明、一知半解。这就需要基层党员干部多说“群众话”,在群众不理解的地方多讲解,进行更深入地沟通交流。特别是在扶贫走访过程中,要多宣讲惠农扶持政策,多掌握群众家中贫困的真正原因,多了解他们对扶贫资金、扶贫政策、操作程序等事关切身利益的诉求。多讲“群众话”的根本在于心中装着群众,时时事事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带着感情入基层,带着温度去交心,这样才便于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要善说“群众话”。对于政策文件,党员干部首先要解读掌握,入脑入心,把政策文件上的“大道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把政策解释明细让群众听清明白,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主动配合,从而调动周围群众积极参与,让措施政策施行起来更加有效。同时,党员干部要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对象,要注意说“群众话”的方式方法,学会使用人民群众的话语体系,掌握一些“土话”、顺口溜,既让群众听懂自己讲的话,又让自己听懂群众的话,从而实现双向无障碍交流。还可以穿插几句幽默风趣的“群众话”,把交谈内容展现得更加形象具体,从而产生共鸣、达成共识,起到沟通的效果。在处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时,要用真诚之语、关切之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不能立即解决的也要好言相劝、消除情绪,不随随便便做承诺、轻轻松松做解释。切实让善说“群众话”成为做好基层群众工作的推进剂,让群众能听、想听、爱听。

  语必关情方入脑,话须通俗才传远。说好“群众话”,才能和人民群众话语相投、思想相通。基层党员干部要会说、多说、善说“群众话”,真正建立起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进而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夯实党在基层执政的群众基础。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李艳玲 高天鼎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