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5则

2017年09月06日 13:53:50
来源: 红旗文稿 作者:

    郭广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非凡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其中,一个极其重大的判断就是: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没有变化,但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和国际等因素的深入思考,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的科学总结。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运用“三个意味着”集中阐释了这一重大判断的核心内涵。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既是对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从落后挨打走向独立自主、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发展历程的历史总结,也是对当前时代方位和历史节点的全新判断。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的7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逐步绘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稳步前进,社会主义在中国彰显出勃勃生机:党的领导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日益前进,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全面依法治国不断走向深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赢得更多关注与认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前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全新阶段。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还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现代化的路径绝非只有西方模式一种,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模式亦步亦趋,无异于邯郸学步、削足适履,是没有前途和出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只是中国本土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还为引领全球发展、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来源:《新华日报》2017年8月2日)

    杨胜群:阐释好中国理论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故事,关键在于讲出和讲清这个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这个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所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观点;二是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地具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造就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独特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倡导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命题和思想观点,并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说明一些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精神激励。习近平同志的这种风格,也就是大家所尊崇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它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和丰富。今天,我们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故事,特别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中国梦形象概括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二是借鉴吸收前人为政经验所形成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三是大量阐发的关于劝学、立德、律己、笃行、廉政等有益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念。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8月17日)

    高长武:“我们搞改革开放,要有两手”

    为了保证中国的改革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稳步前进,邓小平在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在坚持两条根本原则的论断之外,他还提出一个重要论断:“我们搞改革开放,要有两手:一手搞改革开放;一手搞‘四个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邓小平看来,这“两手”,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言都很重要,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相互依存,不可偏废。这一论断中的“两手”,主要运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侧重从上层建筑层面,对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从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上提供了保证和支持。一方面,邓小平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只有进行改革开放,“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为此,他反复阐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张积极推进改革,敢试敢闯,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方法上,不要陷入无休止地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中。他指出:改革开放“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邓小平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错误思想倾向。在这一问题上,邓小平倾注的精力不比推进改革少。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难免存在“左”和右的干扰问题。“左”的干扰更多是来自习惯势力。旧的一套搞惯了,要改不容易。右的干扰就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包括照搬西方民主。因此,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倾向。

    (来源:《党的文献》2017年第4期)

    龚云: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习近平同志指出:“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披着“学术”外衣,标榜为还原历史,对普通民众特别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具有严重危害性。第一,否定党执政的历史依据,损害党的公信力,动摇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历史经验表明,政治上出问题,往往是先从思想混乱开始的,而思想混乱,又常常是由错误理论产生的。历史虚无主义彻底颠覆对党的历史记忆,严重损害党的公信力,想摧毁党的精神防线和心理防线,要从根本上击溃中国共产党,把党内的思想搞乱,导致党员思想麻痹,解除思想武装,最后组织涣散。第二,动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破坏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历史虚无主义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渲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消解广大群众人生理想的正确方向、意义,涣散群众的意志,导致群众中非理性思潮蔓延、精神虚无、信仰坍塌;毒害青年一代的心理,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威胁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华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严重伤害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破坏全社会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第三,颠覆社会基本认识,影响政治稳定,制造社会分裂。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上影响广泛,撕裂我国社会基本共识,在人民群众中制造社会分裂,威胁到我国政治稳定,成为西方和平演变的有效工具,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第四,企图改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干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渗透到哲学社会科学其他领域,严重影响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能充分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6期)

    李海东:美欧正陷入“西方价值观”混乱

    当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的暴力事件的余波还未平息,又有数万民众几天前走上波士顿的街头。作为当前美国国内“左右极端对立”的体现,波士顿市同时有两场集会游行,一场是由右翼团体组织的“言论自由集会”,另一场是由左翼人士组织的“反右翼游行”。如今这种“左右对立”的情形并非只发生在美国,欧洲一些国家也是如此。当美国人民开始掀起推翻雕像运动的时候,一些英国人开始谈论把第一个应该推翻的雕像目标对准英国曾经的民族英雄纳尔逊,因为他被视为奴隶制的辩护者。当然从国家层面看,特朗普领导的美国与老欧洲也在价值观上出现越来越大的裂缝。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曾经令美欧无比团结的“西方价值观”,如今却难再令他们沿着共同的方向走下去?一是美欧精英对“西方价值观”理解分歧严重。最大的原因是在近十年来世界发生巨大变化下,由于经济、民族和安全等因素导致人们对“西方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例如,不久前特朗普在波兰发表了广受关注的演讲:确立基于宗教和文化的身份认同,以此定义西方价值观和促使西方文明的再生。对特朗普界定的“西方价值观”,美国与欧洲一些国家主流精英人士批评声不绝于耳,看起来即使是美欧等国的精英群体对“西方价值观”的理解分歧也已相当严重。二是老套的“价值观”处方加剧现有困境。“全球化对反全球化”应说是当前国际与国内冲突的主要来源。有人试图依然以价值观对立冲突的旧思维,来解决当前世界中涌现出来的系列新问题,抵制自由贸易、反对气候变化等就成为不受待见的表现。

    (来源:《环球时报》2017年8月25日)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