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峰: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等5则

2017年09月21日 10:02:56
来源: 红旗文稿 作者:

  颜晓峰: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要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进行三个维度的思考,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一是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只有坚持历史和现实结合,才能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坐标作出精准定位,发现处于历史与现实交汇点的时代特征;只有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成果,坚持实事求是,防止出现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只有坚持国内和国际结合,才能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确定中国发展的方向、路径和重点。二是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历史方位密切相关。只有牢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才能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方式等,不仅源于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而且主导发展实践,融入阶段性特征之中,塑造着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也就是不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成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要认真考察我们党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形成的新内涵、推进的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与时俱进,使党的思想更符合变化了的实际、党的战略更适应新阶段的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从改革开放前的较低水平、改革开放后的中等水平,到现在和今后几十年的中高水平;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推进;等等。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进入质量水平提高期,进入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跃升期。只有更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才能保证战略决策和行动纲领的科学性,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迈进。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9月7日)

  仝华:坚持两个“不能否定”,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对坚持两个“不能否定”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因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他提请大家记取“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分崩离析”的惨痛“前车之鉴”,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历史的否定。他告诫大家:“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建议大家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找出来再看看。”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就必须实事求是地正确认识两个历史时期的差别及其性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5日的讲话中指出:“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从新中国走过的60多个春秋看,历史已经证明并仍正在继续证明:“如果没有1978年党和国家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同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历史启示。第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是党正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前提。第二,要充分认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是我们赖以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和依托。第三,要及时、认真地总结党和国家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挫折及从中应记取的教训,以促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既积极又稳妥地不断推进。

  (来源:《红色文化学刊》2017 年第1期)

  周显信:努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人民性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这是当前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凝聚价值共识的一个重大问题,关键是要在理论上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在实践中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人民性,从而有效提升广大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真理是科学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人民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真理性的认识,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本质,才能说服群众、掌握群众,才能变成人民改造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真理是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体现,人民群众只有拿起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武器,才能完成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理性、抽象、概括等特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化抽象为具体、由精英到大众、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教育群众、启发群众、武装群众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内在本质和外在要求。为此,要把人民立场作为政治前提,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把人民标准作为成效依据,实现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与实践行为的统一。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是凝聚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共识。二是彰显共享发展的本质要求。三是增强人民获得感。四是发挥真理和人格双重力量。

  (来源:《新华日报》2017年8月30日)

  晁仁:坚决反对个人主义

  对于个人主义,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说:个人而成了主义,这也就很可观了。处处都把自己的利益摆在最优先的位置,一切从自己而不是集体的利益出发,这种个人主义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扭曲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必然导致私欲恶性膨胀。个人主义者心中只装着自己的小九九,而党和人民利益却没有半点位置。个人主义思想多了,共产党员该有的理想信念就少了,也就是蜕化变质了。这样一来,干事情、做工作就不会想方设法为党分忧、为民解愁,而是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甚至利用工作的便利和条件,为自己谋取各种私利。更严重的个人主义,是把自己摆在党组织之上,一切都要服从他的利益要求,而他却不服从组织。于是,对中央的决策部署、党组织的指示决定掺沙子放水、搞变通打折扣,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不执行。这种人在政治上耍两面派,嘴巴上紧跟党中央,暗中却夹带私货。一旦这种个人主义从个体层面变为少数人有组织的活动,为了争权夺利,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会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甚至走上破坏党、分裂党的罪恶道路。广大党员、干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旗帜鲜明地反对个人主义。对党内存在的个人主义倾向,必须有病就治、长抓长治。

  (来源:《 人民日报 》2017年9月6日)

  范勇鹏:西方制度,并不是“谁上台都差不多”

  关于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有一种流行见解:该制度弹性十足,不管谁上台,结果都差不了多少。过去几十年间,这种观点貌似可以解释西方国家为何发达,但近年来的现实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反例。当前,眼见美欧国家因为选不出好的领导人或选出不好的领导人而陷入重重危机,一些人仍然固执地坚持这种见解。这种见解之所以广泛流行,其实是受到西方思维中一个常见谬误的误导,这个谬误就是:倒果为因。简言之,制度主要是一种结果,而非一种原因。相对于制度而言,政治共同体的构造和维系是更为根本和前置的因素,自由民主推崇者的问题就在于忽视了政治共同体,眼下的西方危机,恰恰可以看作是政治共同体因素对制度决定论的反击。美国的历史就是最好的例证。首先,美国政治制度产生于极特殊的环境。建国之后的一个半世纪中,美国人享受着人类历史罕见的优越条件。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美国人几乎不用担心安全威胁,美国丰富的资源也塑造了(至少在白人有产者中)经济高度平等的社会。美国全球霸权的建立也带来巨额战略红利。其次,美国制度依赖严苛条件,却无力制造它们。至少在安全、共识、平等三个要素同时具备的严格条件下,自由民主制度才能有效运转。所以现实与流行的见解相反,美国制度的命运可能不再是“谁上台都行”,而是向着“谁上台都不行”甚至“根本选不出人上台”的方向发展。西方自由民主在一定条件下的确可以有良好表现,但在根本上,它不是一个能解决问题、建构共识和培育政治共同体的制度,它是一个基于个人和集团私利的制度,只可同甘,难以共苦。

  (来源:《环球时报》2017年9月11日)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