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 补齐服务党员短板

2017年10月23日 11:16:16
来源: 红旗文稿 作者: 郭静 王红艳

  加强党员的管理、监督、教育和服务,这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相比党员管理、监督和教育工作而言,一些地方的党员服务工作尚存在定位不准确、思路不清晰、实际操作缺举措等问题,影响了党员内在动力的有效激发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应有发挥,是当前基层党建工作亟需破解的重要难题。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补齐“服务党员”这块短板。

  1.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生活关心少新意。关心对象少新意,多数基层党组织只是以高龄党员和特困党员为关心对象;关心时点少新意,多数基层党组织只是在节日采取行动;关心方式少新意,多数基层党组织选择的只是走访慰问。在党员流动高频化、党员需求多样化、社会高度风险化等背景下,这些做法没有及时跟上经济社会变化和党员需求的变化,既不能切实满足广大基层党员的实际需求,也不能充分表达和传递基层党组织的温暖与关怀。

  二是学习关心欠账多。一些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主要存在“两低三缺三难”问题。“两低”指的是专业化水平低、系统化水平低,“以会代课”现象比较突出,教育内容设计比较随意。“三缺”指的是缺师资、缺场所、缺课程。县(市、区)级党校一般只有十多名专业教师和十来间教室,乡镇、企业党校一般只是挂了牌子而没有专门场所更没有专业教师,能够满足基层党员需求的专门教材更是严重匮乏。“三难”指的是教育培训难覆盖以及教育培训内容难记住、难运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质量,直接限制了基层党员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极大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实际权威性、号召力和战斗力。

  三是工作关心不精准。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关心党员工作方面存在不足,有的缺乏关心党员工作的意识,有的缺乏为党员打造和提供发挥作用恰当平台的意识,有的“只管部署任务不管工作指导”或只管“摘果”不管“栽培”,有的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党员进行统一要求和不加区别的考核。这些问题使得广大基层党员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以及党员的活力、能力和动力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和运用。

  四是思想关心缺实招。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关心党员思想工作方面缺乏了解和把握党员思想动态的有效举措和机制,“三会一课”“谈心谈话制度”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这种情况,一方面,导致党组织不能准确掌握党员队伍思想动态,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员思想上存在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导致党员的真实思想和深层困惑不能在党内得到充分表达,继而导致党员对党组织产生隔膜感、疏离感,甚至出现“找教堂”“进佛堂”等情形。

  2.导致“短板”形成的认识偏向。服务党员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与对服务党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清有着直接的关系。改变当前这种局面,需要纠正以下三种偏向,进一步明确服务党员工作的科学定位。

  一是“服务党员工作可有可无”的偏向。导致这种偏向的原因在于不懂得服务党员工作之于党建整体工作的价值意义。党员管理、监督、教育和服务共同形构了一套完整的实现党组织预期目标的耦合机制,如若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影响党组织预期目标的顺利圆满实现。此外,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定程度上源自党员对党及其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向心力。而培育、巩固和提高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向心力,离不开贴心到位的服务党员工作。缺乏服务党员意识的党组织,往往缺乏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陷入“党员不应享受服务”的误区。导致这种偏向的原因在于将开展服务党员工作与为党员提供特权享受混为一谈。开展服务党员工作指的是从生活、学习、工作和思想方面关心党员,充分尊重党员作为各类不同主体的主体地位,全面落实党员各项基本权利,更好增强广大基层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综合能力,而不是为党员提供特权享受。

  三是不知如何开展服务党员工作的迷惘。导致迷惘的原因在于不清楚服务党员工作的特点。应重点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党员,同时也可以从服务入手开展加强和优化党员管理、教育乃至监督等各项工作,将服务意识贯穿到党建各项工作当中去。

  3.提高服务党员工作科学化水平。一是关心党员要创新方式方法。基层党组织要建立面向所有党员的政治思想生活服务机制,不能将某个党员或某些党员拒之门外,确保每一个党员在政治、思想、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都“有地诉说”“有手可拉”。

  二是基层党组织要建立党员全参与的服务机制。关心党员,不仅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更是全体党员的责任。党员之间互相关心,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有利于建立亲切的同志关系,有利于化解矛盾,提升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党组织除了给予关心对象资金上的救济之外,还要给予政治上、思想上、心理上的关怀以及解困思路和办法的支持。

  三是学习关心要适应党员需求结构的变化。党员的学习场所、集体学习团组、时间安排,应当在坚持便利党员的前提下进行灵活设计,不应拘泥于正式的场所、固定的支部成员、统一的时间。例如,青海省西宁市尝试在社区内建设“家庭党校”,按照就近原则将每个社区范围内关系在地党员划分为若干党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合适”的党员家庭作为该片区党小组党员集中学习的固定地点。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把“支部建在值上”,方便支部组织集体活动;检修公司考虑到检修岗党员在两千多公里流域上的各电站流动工作的特点,打造了“智慧党建”数字平台,开发了“三会一课”“道德讲堂”等学习栏目,确保全体党员都能及时参加教育培训活动。

  四是党员学习的内容,应当考虑党员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实际,使党的主张真正入脑入心和落地践行。例如,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尝试创建了一个“微党校”基层党员教育培训体系:一是以基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为基础,以基层党支部为单位,将区域范围内的各种活动场所整合起来建立“微党校”;二是将县委党校教师、学校教师、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等整合起来建立“微党校”师资库;三是由县委党校牵头成立“微党校”课程开发组,有组织有规划地开发“党性+”系列课程。

  五是工作关心要科学划分责任和给予恰当激励。基层党组织应当了解党员的能力特点和资源优势,为他们发挥作用设计类型化的和精细化的履职平台,有效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如湖南省平江县党员百分制分类量化管理制度和青海省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好事坏事计分制度。前者按照“因类而异”和“各司其职”原则,在全县农村党组织中,以支部为单位,根据职业特点和身体状况等条件将党员划分为在职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以及荣誉党员四种类型,并从“支持村级工作”“搞好家庭教育”“遵纪守法”“承诺兑现”四个方面对每类党员提出不同标准的要求。后者按照“良莠有别”和“奖惩分明”的原则,每年根据党员所做好事坏事情况进行加减分数和开展优劣评比。

  六是思想关心要“治未病”。一方面,继续做好常规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和谈心谈话制度,使之真正成为有效掌握党员思想动态的常态化、规范化的畅通管道;另一方面,抓紧抓好“微小问题党员”的思想关心工作,防止“小病不治拖成大病”。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王马社区推行了包括“党员思想波动必到”在内的党组织“六必到”制度,明确规定“社区党员有思想情绪波动的,楼道党支部书记要带头做好疏导教育工作”。浙江省浦江县郑家坞镇党委组建一个“党校支部”(也称“整转支部”),专门负责“微小问题党员”的整转工作,构建“9+1”的思想帮扶模式,由9名镇机关党员干部合力帮扶一名“微小问题党员”。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

责任编辑:李艳玲 高天鼎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