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营养

2017年11月22日 11:04:23
来源: 红旗文稿 作者: 孙伟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就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融通党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努力实现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1947年刘邓大军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千里挺进大别山,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所体现的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严明的政治纪律、严格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以及刘伯承、邓小平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精神风范,对于今天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仍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注重理想信念培育,增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之魂魄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在敌强我弱态势尚未根本改变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做出了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歼敌的战略决策。在事关战争全局的转折关头,刘邓大军坚决执行中央战略决策,以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献身精神和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在华东野战军和太岳兵团配合下,采取无后方千里跃进的独特进攻方式,挥师南下,直插大别山区,吹响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嘹亮号角。

  刘邓大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什么能够勇挑历史重担呢?这首先源于刘邓大军是一支理想崇高而又信念坚定的部队。刘伯承、邓小平都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为了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家。刘邓大军是经历了长期考验、身经百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队伍。他们经历了长征的洗礼和抗战的锤炼,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有着强烈的渴望,是一支久经考验的、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队伍。刘伯承、邓小平等高级指战员严格自律、率先垂范,带动刘邓大军坚定信念、坚守高地。当时,前有黄泛区、汝河、淮河等天险,后有国民党的追兵,但是他们凭借着解放全中国、解救贫困老百姓的理想信念,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运用正确的方针策略,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下实现了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胜利,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坚持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党的历史表明,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就要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注重理想信念培育,以理想信念培育来增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之魂魄。厚植党内政治文化土壤,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学懂弄通做实,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

  二、强化纪律建设,确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之规矩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实施大规模无后方作战,面临着一些战士是北方人、对南方山地作战不适应的实际困难,面临着外有国民党重兵围堵、内又缺衣少食的现实问题,行军打仗难度可想而知。面对重重困难,刘邓大军坚决服从中央命令,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为党中央分忧解难,毅然作出“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的决定。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地区后,面对国民党派重兵对中原地区进行围剿的复杂局势,刘伯承、邓小平教育指战员说:“我们多背些敌人,多忍受一个时期的艰苦,拖住敌人几个旅,就能使山东、陕北的兄弟部队腾出手来,大量消灭敌人。”面对困难,刘邓大军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和现实的困难,而是这些困难对我们革命事业的大局有什么样的影响。邓小平还经常鼓励大家说:“我们现在在大别山啃骨头,其他战场的兄弟部队就可以开始‘吃肉’。我们的骨头越硬,兄弟部队消灭的敌人就越多,革命的胜利就越大。”随着形势的变化,刘邓大军收到中央指示,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转出大别山,此时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已经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但是刘邓大军从大局出发,从整个中原战局出发,维护大局利益,选择在大别山地区多坚持一段时间,以给另外两军提供特别休整的时间。

  挺进大别山后,群众对于大军心存疑虑。为此,刘伯承、邓小平专门召开严肃纪律大会,规定了“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财物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要求所有干部、战士互相监督,严格执行。“约法三章”公布不久,野战军警卫团四连副连长私拿了商店里的一捆粉条等物品,正好被执法小组撞见。为严肃军纪,下午召开公审大会,枪毙了这位副连长。这件事在全军和群众中引起很大的震动,严肃了党的群众纪律,整肃了干部作风,教育了广大战士。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建设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必须强化纪律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年刘邓大军打破本位主义,不搞山头主义,顾全大局,服从中央,保证了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实施和战争胜利。刘邓大军体现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是坚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当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前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强化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坚持宗旨意识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的历史表明,没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和纪律观念,宗旨意识和群众路线就会流于形式甚至成为一句空话。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最核心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四个意识”,政治意识是起点,看齐意识是落脚点。坚持“四个服从”,最根本的是全党服从中央,必须向中央看齐,向核心看齐,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时刻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织密纪律之网,立好党内政治文化的规矩,这是建设好党内政治文化的前提。

  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铸造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之利器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后,决定抓住有利时机,立即分遣部队,实施战略展开,迅速抢占大别山中心地区。在实施战略展开的过程中,部队虽然打了一些胜仗,但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跟部队不适应山地、水田作战,战斗力不强,群众还没有发动起来,给养困难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部分同志对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意义和艰苦性认识不足。根据这种情况,刘伯承、邓小平在河南光山砖桥文氏祠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邓小平严厉地指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高级干部越要以身作则,鼓励部队坚决勇敢地歼灭敌人。邓小平要求,所有高级指挥员必须带头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必须把部队纪律当作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会议结束后,部队在领导干部带头下,纷纷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刘邓大军创建了稳固的大别山解放区,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伟大战略任务。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的重要途径。诚恳深入的组织生活是党的组织优势的重要体现,更是组织发展壮大的强大法宝。刘邓大军在遇到复杂问题和内部矛盾时通常都能及时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自我净化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创造力。这种党内批评不仅具有严肃性、深入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经常性、辐射性的优点,成为刘邓大军的隐形锐利“武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用好组织这个重要载体,把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抓手,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党的历史表明,把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就要坚持自我解剖、认真整改、从谏如流、敢于直言,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各级党组织就要畅通民主渠道,敢于正视、深刻剖析、主动改正自身的缺点错误,对同志的缺点错误敢于较真、敢于批评,帮助改进。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章赋予每名共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是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抓手,要站在党性原则立场上看待批评,积极参与批评,正确对待批评,批评不是为了打击人,也不是为了使人“难堪”,而是通过自我解剖、及时整改问题,严肃认真提意见,帮助有问题的党员同志实现共同进步,批评的出发点、立足点都是为了帮助同志的进步成长和党的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铸造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利器,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鲜明特色。

  四、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树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标杆

  在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为了寻找渡淮河的最佳地点,刘伯承深夜亲自拿着竹竿测探水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了革命理想敢于牺牲的精神特质,为建设党内优良政治文化树立了标杆。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创造了土改的“大别山经验”,充分地发动了群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大别山革命根据得以重建和恢复,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住了脚。

  刘邓大军之所以能成功千里挺进大别山,不仅靠制度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而且靠刘伯承、邓小平指战员的人格力量,靠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以上率下。这是对忠诚和奉献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党内优秀政治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也要以党内政治文化带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刘邓大军的优秀组织文化和优良工作作风,是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价值观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是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的文化积淀,是忠诚、干净、担当的生动表达。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党的历史表明,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践行党内政治文化,就会成为无声的命令、强大的感召,就能让下级党组织看到榜样,让党员、干部看到希望,让人民群众看到信心。领导干部切实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就能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一件伟大的历史事件,被毛泽东称为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温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既要缅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更要学习刘邓大军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坚定的担当精神,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大转折、大手笔来自于领导干部的大胸怀、心中的大格局。学习党史、国史重在资政育人,为政以德讲政治、正心修身求理想,锤炼品格学风范。这是一种自我革命精神,也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政治品格,也是一种政治能力。这正是刘邓大军成功之所在,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精髓之所在。

  (作者:大别山干部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李艳玲 高天鼎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