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

2017年12月07日 14:32:31
来源: 红旗文稿 作者: 韩毓海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人类的生产活动,描述为物质生产、文化意识形态生产和社会再生产三个部分。关于物质生产,党的十八大之前,已经讲得很充分。关于社会再生产,涉及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环境诸方面,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激起热烈掌声之处。关于文化意识形态生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等重要讲话,都阐述过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化和意识形态生产问题的重视,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全面的理解、把握与发展。

  文化意识形态生产什么?生产思想、感情、价值观;生产精神、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首先是指中国人民在精神、文化和价值观上站起来,尽管那个时候我国在物质上还是一穷二白。伟大的中国革命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创建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求解放的基本方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的成果——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向了富起来的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在向世界贡献大量物质产品的同时,还向世界贡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的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一个伟大的思想创造,就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引领中国经济实现了发展奇迹。

  如今,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世界最大的贡献,依然是思想,是文化,是方向。它意味着,我国逐渐摆脱了文化创造方面不平衡的状态,逐渐摆脱了缺乏文化自信的状态,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因此,我们说,这是中华民族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又一次伟大飞跃。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共享经济等,以共商、共建和共享的理念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话语体系,以劳动者组织能力的提升和组织能力的创新,最终使人类摆脱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束缚,逐步实现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很大一部分在于创新或者说延伸了一些概念的内涵。比如,近代以来,我们从西方那里学习了市民社会的法,其核心讲的是财产权问题,即人和物的所有权关系,权利的核心就是私有产权,但是,这不过是一种局部的、特殊的法的观念,是对法的狭隘理解。相比而言,在我国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中,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根本的秩序,是根本的制度性安排。一切局部的、特殊的法,都必须服从于这个根本秩序,都必须纳入这个根本的秩序中去阐释。我们强调依法治国,尤其不能用西方市民社会的法来代替根本大法,如果那样做,就会出现“党大还是法大”的荒唐问题。从这个意义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制度发展的一个伟大贡献,它讲清楚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是从我国5000年对法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对法的理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刻阐释这个问题的。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做出这种开创性的阐释。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刚刚起步,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那种慵懒无为、不求甚解的作风,必须彻底改正。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尹 霞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