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5则

2018年02月24日 09:00:00
来源: 红旗文稿 作者:

  郑新立: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首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六大改革必须始终围绕一个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符合13亿多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生产力出发,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同时构建和完善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因此,改革的方向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规定了改革的总方向。在改革实践中,无论是哪个方面、哪个地方的改革,都不可偏离这一总目标。其次让六大改革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应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政治体制改革攸关社会前进方向,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动摇。文化体制改革能产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要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制度基础。社会体制改革直接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效果,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六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系统工程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处于不同地位、具有不同功能。在制定每一项改革方案时,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特殊性,也要考虑与其他改革的关联性,使各项改革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各项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合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2月2日)

  戴焰军: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首先是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的压倒性态势。必须在健全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通过健全监督体系、完善惩治制度,扎紧编实制度的笼子,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通过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双向发力,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把预防和惩治结合起来,真正形成能够使压倒性态势得以巩固的整体生态环境。其次是要把纪律挺在前面,真正发挥好纪律的作用。只有把纪律挺在前面,才能有效解决目前现实中存在的今日“好干部”、明日“阶下囚”这样的问题。只有让纪律约束和执行成为常态,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才能真正防止腐败的滋生蔓延。再次是要使全面从严治党在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全面从严治党之“治”,一是对错误的惩治,二是对正确的弘扬和保护。不断完善各项激励机制、关怀机制,以及工作中的容错机制,这是调动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但对错误的惩治,同样是调动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惩治错的,就是保护对的,抑制歪风,就是弘扬正气。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在党内形成一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一种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好干事的环境,积极性才能真正调动出来。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党的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是全面从严治党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只有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用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个方面,解决好政治建设的各种问题,才能有效保证中央权威的确立,保证全党高度的团结统一,保证党的建设正确方向。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月29日)

  罗平汉:反击历史虚无主义要多管齐下,对症下药

  历史虚无主义逐渐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社会思潮,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被介绍或传入进来,这就难以避免地带来思想的多元化,产生某些与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相异的思想观点,从而使一些人对传统的历史观点产生了质疑,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的普及为人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也为各种思想观点的迅速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以所谓“标新立异”的内容引起社会的关注,亦容易引起某些对现实不满者的共鸣,从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对历史问题的正面宣传,引起思想的混乱,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加之,一些错误观点出现之后,正面的宣传引导没有及时跟上,尤其是没能有力回应,从而使历史虚无主义有了一定的市场。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领域,代表性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有:美化近代以来的外来侵略,否定近现代史上的革命,贬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质疑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正当性,以还原历史真相的名义丑化矮化英雄烈士等。这几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依据史料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只要对历史进行认真深入地研究、坚持论从史出者,就不会得出如此武断的结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需要多管齐下,对症下药。第一,多数刻意丑化中共历史与领袖人物的论述,其真伪并不难辨别,也不难加以驳斥,对此的工作我们应该继续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第二,对于某些有一定学术含量,但客观上又有悖于历史事实的著述,的确需要下功夫,花大力气,用扎实的理论成果作出正面、权威的回应,肃清其负面影响。对于广泛流传错误的观点,应及时加以澄清,避免以讹传讹。第三,对那些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其目的是通过矮化与丑化中共历史,否定中共执政的正当性,否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及时揭露其危害。需要说明的是,既要对历史虚无主义保持高度警惕,但又必须慎用批判的武器,对历史虚无主义界定不能泛化,泛化历史虚无主义并不利于肃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最关键的还是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力度,不断地拿出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加大学术界的主流声音,引导广大群众正确对待历史问题。

  (来源:光明网专论2018年1月31日)

  李斌:别用恶搞毁了艺术

  以恶搞经典作品的形式取乐观众,既不是传承经典,也绝非艺术再创作。调侃经典作品、愚弄历史记忆,既超出了娱乐的边界也亵渎了艺术的神圣。之所以说恶搞经典作品危害甚深,不仅因为恶搞本身的解构负能量很大,也在于“集体无意识”的破坏力量不容小觑。不可否认,恶搞在表演时可能激起一些廉价笑声。正因为解构和恶搞经典来得容易,博得的笑声也很廉价,所以表演形式容易被更多人模仿。恶搞《黄河大合唱》不仅堂而皇之出现在某些公司年会上,还出现在幼儿园、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的晚会上,甚至登上了电视荧幕。嘻嘻哈哈一场看似无足轻重,但廉价笑声中所传播的,并不是什么娱乐精神或者欢笑氛围,而是价值的愈发虚无,道义的愈发破落。以无所谓的态度恶搞和篡改经典作品,会在温水煮青蛙中撕毁本应坚守和捍卫的道义底线、价值认同,从而拉低人们的审美品位,混淆正常的社会认知。就此而言,抵制恶搞和解构,人人都有责。历史不是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空袋子”,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文艺作品,同样不是什么都可装的“空袋子”、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草稿纸”。《黄河大合唱》中所歌唱的,是八路军东渡黄河、饮马太行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是全民族觉醒、同日寇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说它是“民族之魂”“不朽之作”毫不夸张。为图搞笑而篡改这一反映民族救亡之声的代表作,显然是一种对历史的亵渎、对民族精神的挥霍,与浑浑噩噩的“蓬间雀”何异?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需要保持对历史冷漠病和虚无症等和平积习的警惕。“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对待先辈们燃烧生命谱写的历史,抱持温情与敬意是最起码的要求。历史里不仅有先辈的奋斗,更维系着我辈的过去和未来;经典作品承载着的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高峰,更有民族的兴衰和荣辱。尊重历史、尊重经典,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未来的尊重。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1月29日)

  赵可金:新一轮“中国威胁论”,错在哪

  与以往“中国威胁论”充斥了意识形态的“傲慢与偏见”不同,新一轮“中国威胁论”重点在于强调中国有了与西方世界相比肩的实力,而且此种实力代表着与西方世界存在显著差异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他们所担心的“中国威胁”不再是出于防范,而是基于战略角逐的实力博弈,更多担心中国可能会抢夺他们的“既得利益”。尤其令西方担心的是,中国可能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有可能构建“另一个世界”,这是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要害所在。对有些西方人来说,他们宁愿选择一个“失败的西方”,也不愿接受一个“复兴的东方”。面对中西力量对比的历史性变化,有些西方人企图通过在国际社会鼓噪“中国威胁论”混淆视听,掩盖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利益格局,掩盖日薄西山的霸权地位。但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无异于一根“救不了命的稻草”,反映出某些国家妄图永霸世界的“帝国心态”和不安情绪。不管“中国威胁论”如何浊浪滔天,我们都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战略定力和大国心态,这是我们看待新一波“中国威胁论”的基本立场。外部力量可以乱说,却无法动摇中国的发展根基。决定中华民族复兴前进的根本力量还是来自中国自身。只要中国用实实在在的社会成就说话,用合作共赢的发展实践证明,一切“中国威胁论”都不足为道。当然,中国也不能只做不说,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发声亮剑,理直气壮地向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要我们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威胁论”就一定会成为“中国机遇论”!

  (来源:《环球时报》2018年2月2日)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