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境)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认同

2018年06月04日 15:30:00
来源: 《红旗文稿》2018/11 作者: 郑云天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对于中国自身,对于西方乃至全世界都是“石破天惊的历史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与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境)外学者所关注并热议。在国(境)外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中,虽然立场、视角、观点乃至方法错综复杂、莫衷一是,但仍然可以从中梳理出对中国已有成就的认可以及国(境)外学者对自身研究的反思。

  1.国(境)外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尽管国(境)外学界对于当前中国现状的评价与未来的预测众说纷纭,但多数研究者在论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进步与成就时都能达成普遍共识。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得益于遵循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加拿大学者贝淡宁认为,当代中国发展是独有的“基层民主、中间实验、高层尚贤”的模式。从整体上看,它绝非“经济自由和政治压迫的结合体”,而是实现了超越西方传统视域的“国家—市场的互动模式”,中国模式的功用在于,用其自身不完美的发展轨迹告诉世界,中国是如何运用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和智慧一步步艰难地平衡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运用比较学的术语,中国模式是通过主动建构而非任其自然进化的途径形成的。依照自身的条件进行主动适应与变革、大胆尝试并及时纠错是中国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俄罗斯学者瓦·伊·沙巴林强调,“现在中国正在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正在形成独特的混合型经济体系,正在进行将各种不同经济成分融为一体的历史性实验,这是一种走向多元化经济的实验,而实验的期限要持续数百年”。意大利学者洛丽塔·纳波利奥尼认为,中国“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保持了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成就”。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独立自主的开放精神为基础,借鉴而不盲从西方经验,坚守主权和底线,并把国内转型与全球治理融合在一起。从国际层面看,在非洲、拉丁美洲和南亚等地区,中国发展模式已经在美国式资本主义和西欧式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体制以外,开创出第三条道路。

  第二,改革转型中的困难挑战反倒成为助推中国不断发展的动力。有人把中国“非正统”发展方式称为既稳固又灵活的“深谋远虑式治理”——“中国的发展路径与欧美狭隘的标准模式完全不同,却能够以深刻的洞察力建立起替代性机制,引导社会的大规模平稳变革。对于西方学者而言,现在是时候关注中国的发展经验了”。改革不是线性、平滑或符合逻辑的过程,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反而促使中国的改革家们在实践中比俄罗斯的政客更谨慎更沉着,从而避免重蹈苏联解体的覆辙。德国学者舒耕德指出,中国不断在前进中移开阻挡的石头,促使改革的大潮不断奔流,他们不仅没有让中国在河中间停步,而且实际上正在帮助改革越来越靠近成功“彼岸”。美国学者罗伯特·福格尔则认为,“在国内,结合不断改善的生活水平,政府对公众意见的敏感度也在不断提升,从而使大众对政府形成了一种广泛的信任”;“近些年来,中央政府对解决问题对症下药已经越来越专业。除此之外,对中国来说,历史似乎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将愈发具有世界历史意义。首先,中国自身的强大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基础。美国学者乔万尼·阿里吉认为,“如果中国真的崛起,正如我所预期的,成为新的全球经济中心,它的角色也会同以往的霸主截然不同”,“如果中国能够成为新的强国,它会以独有的方式来崛起。首先,军事力量的重要性要远逊于文化和经济力量,尤其是经济力量。它会出好经济这张牌,这一点上要远比美国、英国或者荷兰称霸时做得好”。而俄罗斯学界的基本认知是,中国的战略方针从发展“精神文明”,到建设“小康社会”,再从小康社会转向全新意义的大同社会。“如果从文化、宗教、经济和政治意义来看,这种设想超出了单一国家的范畴,具有全球性质。在世界的发展中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全新的地球人”。

  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对发展中国家产生显著的示范效应,为重建世界秩序赋予崭新契机。西班牙学者胡里奥·里奥斯指出,中共十九大通过诸多理论创新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目标和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了中国方案;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战略不仅适用于中国,其他国家的发展也可借鉴采纳。“这体现了中国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实现各国之间互联互通和加强全球治理的决心。”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麦克奈利认为,中国在全球范围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如今的国际共识正在从新自由主义立场越来越多地转变为在国家管控下寻求解决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促使国(境)外重新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性和逻辑。未来世界将会向“一种受亚洲价值观启发并由国家领导的集权资本主义”模式转型。“以GDP总量衡量,今日中国是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再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或许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国家”,“如果中国成功的赶超式发展继续下去,将会成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不仅由于中国的国家规模,更因为这将是历史上第一次基于本土经济模式而非西方道路的成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使国(境)外学者从“自以为是”转向反思。基于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一些国(境)外学者采取更加务实冷静的方式对国(境)外研究予以批判式自省。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超出国(境)外现有的认知范围。西方汉学或中国学总是能够把不同时代的中国印象贴上简单的标签,而唯独当代中国使他们倍感困惑。西方现有的理论范式无法解释发生在当代中国的各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研究认为,中国的发展转型不仅“已经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的原则不相称,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作为社会主义思想基石的欧洲人文主义传统也不完全符合”,而且“超越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和经济领域的不相容性”,更加不解的是,“一个共产主义政权,而不是西方民主政权,在对自我进行反省并不断地改进,这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中国的发展已远远超出单一国家范畴,具有更为宏大的全球视野,对国(境)外而言,要理解这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现象,就必须面对而不是无视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变迁。

  其二,西方只有不断自我反思和矫正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国(境)外学界在自我审视中所呈现的观点是,必须反思过去和现代西方对中国的所作所为,把源于西方、由西方投射于中国、脱离或违背中国实际的研究置于一旁,将问题意识回归到“中国”本身,直面中国的复杂性,才能依靠中西方话语共同建构出具有国际视野又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范式。中国台湾学者朱云汉曾坦言:“我们的认知基础,事实上充满着以西方为中心的谬误与偏差,自己却浑然不知;我们很习惯这种思维,以为那是唯一的角度和视野。美国的政治领袖与社会精英更是如此,总是以自身的价值观与历史观来衡量中国,选择性地吸收有关中国的信息,很难从一种非常客观、平衡的角度去理解中国。”中国发展震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也撼动了过去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发展机构对于发展和治理的话语权,“到目前为止,中国模式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社会的危机和资本主义的衰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也有助于我们纠正过去20年所犯的错误”;“中国寻求现代性的方式是一种正确的方式”。

  能够引发西方学者从“自以为是”转向自我反思,不仅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赢得越来越广泛的国际认同,而且意味着这一人类社会从未有过的全新发展理念与路径将为世界带来更大的生机与希望。

  (本文为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评析”[15CKS0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李艳玲 高天鼎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