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篇章

2018年06月04日 15:30:00
来源: 《红旗文稿》2018/11 作者: 梁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他还引用恩格斯的话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尽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理论创新的鲜活魅力,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篇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明确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规律,在空间与时间、现实与传统的坐标系中判断出国家未来走向及所能扮演的国际角色,预判即将面对的风险与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全党,“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中国共产党精准定位“中国巨轮”在“大洋”中的经纬度,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时刻保持尊重历史、通览全局的理性自觉,以客观的态度审视中国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5年,中国共产党更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的成就,实现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的变革。以此为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脉搏,科学概括新时代中的“一变两不变”。“变”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变”的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对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客观评价,也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精准把控,对于把握基本国情,引领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2.坚持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

  判断一个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发展任务以及所要应对的发展问题,需要对社会矛盾系统的变化现状作出分析,提出调整策略。其中,主要矛盾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这一判断决定了党在新时代的目标任务、总体布局、战略规划和治国方略。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意味着我国已经跨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在属性仍是人民内部矛盾,即人民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而生产力发展程度仍决定着需求侧的增长状况以及供给侧能否满足变化中的需求侧。

  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领域,还包括了教育、医疗、环境等更多方面;而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摆脱了落后状态,但发展成果分享不平衡,优质供给不充分等问题突出,要想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升级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这一系列安排部署都是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对症下药”,彰显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新时代国家战略的规定意义。

  3.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分析,改革开放以后,党克服了过去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观念,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我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如今,中国跨过了解决温饱、总体小康两个阶段,进入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基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绘制了清晰稳妥的时间表、路线图。时间跨度“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性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过去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前到2035年来完成,进程缩短了15年,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仍保有巨大的潜力。

  4.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谋划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新战略。

  中国共产党一直都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化解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同时,全球金融市场尚处于复苏阶段,上一轮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近尾声,传统经济发展潜能趋于消退,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一理念契合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符合我国生产力的整体水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高超智慧与能力。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目的在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这一战略的着力点,特别是要提高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供给体系质量,增强工业产品质量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建设制造强国”为总目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动能。坚持推进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相结合,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协同并进,推进“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最后,以完善产权制度和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的总目标,提出了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预算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八个方面改革举措,着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现阶段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性制度保障和制度安排。

  5.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担负起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对无产阶级政党不忘信仰、不忘“本”姓、不忘来路的最好的诠释,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最贴切注解。

  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重温入党誓词,为的就是告诫全党,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为了谁出发;为的就是警醒全党,永远不忘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对人民那份初心不改、赤诚如初。中国共产党贯彻“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带领中国人民积极应对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初心”和“使命”融入于“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的情怀里,体现在“每到一个地方调研,我都要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情况”的扶贫工作中,彰显在普通百姓都可以切身感受到的获得感、共享感、幸福感。从“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到“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二字沁人心脾、力重千钧。从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到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建设健康中国,再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中寻到了自己,看到了未来。

  6.坚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勇于且善于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进行开创性的理论探索和思想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实践型政党的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成立97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革命、为谁革命、靠谁来革命等重大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如今,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旧突出;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的内外困扰叠加出现,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系统地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了摆在全党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审视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汲取国外政党执政成败的经验教训,科学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做出突出且卓越的贡献,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更坚定的政治定力、更明确的理论自信,以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更高远的历史站位,谱写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八个明确”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将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进行了系统归纳,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即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开局,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压轴,用十四个“坚持”明确了新时代具体领域工作的政策定位,系统地从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国家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多维度进行谋划,系统规划今后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怎么干、怎么干好,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同心圆”,勾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改革发展的路径,明确了改革发展的目标,道清了改革发展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在具体的实际中不断丰富和深化,才能更有效地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侧重供给侧改革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重塑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坚定践行者和丰富发展者,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当之无愧的看家本领。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李艳玲 高天鼎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旭